人人都是“保洁员” 共建宜居美家园

绵阳日报 2019-04-24 06:54 大字

□本报记者赵斌

沿着一条整洁的村道,一幢幢风貌不一的农家小”洋楼“,一片片丰收在望油菜地,一棵棵绿意盎然的桂花树,迎面而来,其间,还有一个流动的橙色背景,格外引人注目。这是记者日前在梓潼县三泉乡天星村看到的一组组镜头。

“以前村里的生活垃圾、白色垃圾满天飞,一年四季,臭气熏天,还无人清理,现在早已不是这样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美丽的乡村环境就得靠大家一起来维护!”穿着橙色工作服的乡村保洁员何淑琼说。

何淑琼今年70岁,曾经是天星村妇女主任,也是一名老党员,子女都在外打工,和老伴留守在村里。闲来无事,2014年开始,被村里返聘,成了一名乡村保洁员。

“一为了锻炼身体,二是为了减轻家里年轻人的负担,三是为给村民们带个好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虽然年纪大了,也要做点力所能及的小事!”“现在我们村买车的人很多,过年都要开几十辆回来,路上要是全是泥浆、垃圾的话,大家都会看不过去。”何淑琼说。

随后,记者跟随何淑琼来到天星村二组路段。记者看到,因村里的猕猴桃产业基地需要大量有机肥,运输的路上留下了少许药渣。看到眼前这一幕,何淑琼立即用随身携带的铲子,把沉积于路面的药渣铲起来,等待集中冲洗。“这几天一过,农场会专门派人来冲洗,我会监督他们,倒不用操太多心!”何淑琼说。

一把扫帚,一把铲子,一个背篼,一身橙色工作服,5年来,何淑琼风雨无阻,早出晚归,用一颗火热的心和辛勤的汗水守护道路的整洁.每天清晨,何淑琼早早起床,为老伴做好早餐,就独自出门了。她管护的路段大约有近3公里的长度。打扫路面、捡拾垃圾。穿着橙色工作服的她,每天在这条路上要工作几个小时,年复一年。

有人说,一个月就200多块钱,你用得着这么认真吗?何淑琼的回答是:“我来带个头,让大家养成爱护环境的好习惯!”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在天星村,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村民也越来越重视周边生存的环境。其实,过去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暴露出的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村民看到了,村干部也看到了。

“以前,污水横流,村道、组道全是白色垃圾,田里打药后的药瓶、药袋满地都是。主要原因就是大家没有环保的意识,没有养成好习惯!”天星村村支部书记白飞龙说。

白飞龙告诉记者,近年来,该村在“四好新村”建设中,如何让村民“养成好习惯”做了大量探索。首先民主商议,村里建立了一系列环境整治的《村规民约》,各村组都实行包干制,配备专职保洁员,负责日常清扫和道路养护,点对点对路边住户提醒监督,村道周围建有11个垃圾池,将村民的生活垃圾一一分类回收。同时,还把治理畜禽养殖污染、粪污处理利用,纳入农场猕猴桃产业基地的有机肥料源。

“按我们的约定,村民打药之后,必须把瓶子、袋子放进农残垃圾回收桶,乡上会有专人定期回收,不对村里环境造成影响。”白飞龙说。

从生活中一点点改变村民的习惯,这就是村干部牵头建立制度的出发点。而这所有的制度并不是落在纸上,村民们除了约束自己外,还能监督制度的执行,每年打分测评。两相配合,环境整治才算落到实处。村里更干净更整洁,成果显而易见。

“我在村里住了很多年了,以前确实没办法看,现在大家一起讲卫生,周围干净了,住着也舒服多了!”村民蒲玉英高兴地说。

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众志成城,好像也不那么难。几年间,天星村变了,成为了“市级卫生村”,正在申报省级“卫生村”。这些成绩值得村民骄傲,而更实际的,是村民们生存环境越变越好。

“把天星村建设成全国美丽乡村,让村民们生活在更舒适的环境里!”如何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实现“生态宜居梦”?白飞龙给出了他和村民们共同的答案。

新闻推荐

全国劳模领办合作社,却陷入转让纠纷 是他“落子反悔”?还是第三方和其他合作人“强买强卖”? 谁让蜜柚变苦果

杨发林介绍合作社杨发林的全国劳动模范荣誉证书在“全国劳模”杨发林看来,这是他种植蜜柚20余年来遭遇的第一次“...

梓潼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梓潼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