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民间文化传承新模式—— 民间艺人走进高校当老师

绵阳晚报 2018-09-16 10:41 大字

民间艺人给高校学生上课

民间艺人给高校学生上课(资料图片)

记者张登军文/图

9月11日,在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梓潼校区,北川羌族自治县民族艺术团编导周红霞、演员李丽,开始为音乐舞蹈学院藏羌音乐舞蹈专业的大学生们授课。

作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与传播的一种全新尝试,在绵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的推动下,北川羌族自治县民族艺术团与四川文化艺术学院音乐舞蹈学院达成正式合作协议,从今年9月开始,由艺术团指派团里的民间艺人,走进高校为大学生传授民族、民间的音乐舞蹈。

北川羌族自治县民族艺术团与四川文化艺术学院音乐舞蹈学院藏羌歌舞专业的合作,仅仅是绵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民间文化进高校”的内容之一。根据规划,从今年开始,绵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将引导更多的民间艺人走进绵阳高校,形成常态化的民间文化传承新模式。

1文化守护

在绵阳民间文化领域,北川羌族自治县民族艺术团,是一个特别的文化符号。

成立于2008年的北川羌族自治县民族艺术团,团员来自省内外各地的藏族、羌族地区,经过十年的发展,现有成员八十余人。在这个团队里,团员们掌握的民间艺术门类包括民间舞蹈、民歌、多声部、羌族推杆、释比文化、羌笛、口弦、羊皮鼓舞等十余项。

挖掘、整理、传承民族民间文化,是北川羌族自治县民族艺术团的重要职能。十年来,艺术团在坚持以弘扬民族文化为主旨的公益演出的同时,长期深入民间收集、整理羌族地区的民歌、羌族民间舞蹈超过1000首(个),已经整理出二百余首(个),以艺术团的人才优势为基础,通过各种平台进行普及、传播。

值得一提的是,北川羌族自治县民族艺术团成立以来,对新招收的团员都有两个硬性的规定——每位团员能够演唱的羌族原生态歌曲不低于100首,能够熟练地表演四川省内羌族地区代表性舞蹈不少于2个。而这些团员所掌握的艺术门类,通过进社区、进校园等方式和其他文艺演出舞台,进行普及传播。

北川羌族自治县民族艺术团团长杨华武称,上述种种,是民间文艺工作者对民间文化的忠诚与守护。

在绵阳境内,类似的民间文化守护行为还有不少。来自绵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的信息显示,近年来绵阳的民间艺人通过体验培训、收徒授艺等方式培养民间文化传承人,以文创研发、作品展示、互动交流等多种方式,传承、传播民族民间文化,守护民族文化的根脉。

2模式探索

在四川文化艺术学院音乐舞蹈学院,设立于2009年的藏羌歌舞专业,是国内艺术院校中的唯一。

致力于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是藏羌歌舞专业成立的初衷。音乐舞蹈学院藏羌歌舞教研室主任罗金军称,藏羌歌舞专业成立后,学院就鼓励专业老师向民间学习,但“老师去民间学习回来,再教给学生,总感觉有点变味”。这种变化,就好比“不同地区夹杂着方言的普通话”。

正是基于此,音乐舞蹈学院藏羌歌舞专业与北川羌族自治县民族艺术团在几年前开始“临时性合作”。根据学院的教学需要,民间艺人前来有针对性地授课,确保让学生学习到“真正原生态的民族歌舞”。而艺术团则作为学院藏羌歌舞专业的教学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

几年下来,“临时性的校地合作”收效十分明显。

2018年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梓潼校区建成投入使用后,音乐舞蹈学院就与北川羌族自治县民族艺术团签署正式合作协议。根据协定,艺术团指派优秀民间艺人到学院给学生上课,每周8个课时,而艺术团则给学生提供演出实践和进入社会的平台。

对这次合作,杨华武认为,对合作双方而言是“优势互补”;对学生而言,不仅能让学生真正学习到原滋原味的民间文化,还拓展了学生的实践平台,对民间文化的保护也将起到积极作用;而艺术团的团员们,通过参与教学,对自身也是一次学习、提升的机会。

3传承新路

民间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一直都是一个热门的话题。最大的难题,就是传承人的匮乏。

在绵阳,不少民间艺人都面临这样的困境。因为工艺的繁琐、枯燥,他们所带的弟子先后离开转行。还有部分民间艺人,因为所从事的民间艺术门类的市场因素,甚至招不到徒弟,面临断代的现实。

最近几年,随着民间艺术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等活动的开展,越来越多的人对民间文化表现出极大的关注,但也“仅仅是一时的兴趣而已”,虽然都在关注,但并没有多少人愿意主动加入传承的队伍。

就民间艺术的传承而言,兴趣是一方面,但艺术素养的积累则是作为传承人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文化素养、艺术素养有一定积累的高校学子引起民间艺人的关注。几年前开始,有不少民间艺人主动与高校接触,但因多种原因,收效并不是特别明显。

北川羌族自治县民族艺术团与四川文化艺术学院音乐舞蹈学院藏羌歌舞专业的合作,为民间文化传承打开了全新的思路。但这个范例成功的前提,是双方各自所有的“平台资源优势”。

罗金军介绍,学院藏羌歌舞专业毕业的学生,几乎都在从事与所学专业有关的工作。杨华武则称,艺术团与学院的合作,其功效不仅仅是艺术的传承,更重要的是通过“校地合作”的模式,通过教学、实践,发现、选拔一批热爱民族文化的人才,作为艺术团的人才资源储备,拓展民间艺术的传承渠道。

4艺术拓展

9月11日,北川羌族自治县民族艺术团编导周红霞、演员李丽,在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梓潼校区开始本学期的第一次羌族舞蹈教学。

第一天教学结束,周红霞反馈的信息是“师生合拍”,而学院藏羌歌舞专业的负责人则评价“来自民间的老师们,虽然经验尚显不足,但教得很认真,学生能理解、接受得快”。

根据双方协定,在第一学期的教学期间内,民间艺人在完成基本教学的同时,还将辅导学生完成5个原生态歌舞节目的编排。而在将来的合作中,民间艺人还将把羌笛、口弦等带进高校的课堂。

绵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负责人称,北川羌族自治县民族艺术团与四川文化艺术学院音乐舞蹈学院藏羌歌舞专业的合作,是绵阳民间文化进高校的一次全新探索,也是绵阳民间文化进高校的一个方面。

根据规划,绵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从今年开始,将整合协会的民间艺术资源和民间文化人才优势,根据绵阳各大高校的需求,形成长期的战略合作,推动更多的民间艺术门类走进高校,通过定期授课、主题培训、专题讲座等方式,让更多的大学生认识民间文化,从而主动加入民间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队伍。

据介绍,绵阳民间文化进高校启动后,绵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与合作学校将分别制定教学考核机制,鼓励民间艺人辅导学生进行创作。对学生在学习期间形成的作品,绵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计划在2019年国庆前举办“绵阳民间文化进高校成果展”,并将此作为一个固定项目长期开办。

新闻推荐

“大美绵阳清凉一夏—2018市民最喜爱消暑地”评选活动圆满收官 寻龙山等4景区被授予荣誉称号

本报讯(记者曹雨婷胥江)昨(29)日,“大美绵阳清凉一夏—2018市民最喜爱消暑地”评选活动授牌仪式,在绵阳日报社举行。北川寻龙山...

梓潼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梓潼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