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文明戏”让人耳目一新

成都日报 2018-01-14 01:48 大字

转糖饼

话剧在成都,曾经被冷眼旁观,也难以找到愿意登台的演员,女性角色当然只有由男士扮演。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话剧在成都已经十分普及。抗战爆发后,成都人看了国立剧专剧团、中电剧团、上海影人剧团等带来的好些名剧,看到白杨、秦怡等电影明星,还掀起了一阵追星热潮。

话剧在成都时兴起来了。这是一种不需要唱腔的“文明戏”。演员不唱,又有什么看头?尽管说到看戏,就是川剧、京剧,但学校的学生却喜欢上了话剧,演话剧成了学生的时髦。在川大、省一师、成都艺专、省美专、外专、华西协中、中华女中等大中学校里,已经成立了好些剧社、游艺会了。

成都最早的话剧团,是留日归来的成都人曾孝谷组织的“春柳剧社”。曾先生在日本东京留学时,与李叔同、欧阳予倩创立春柳社,成为中国话剧的先驱。他根据斯陀夫人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的话剧《黑奴吁天录》,是我国第一部情节完整的多幕话剧剧本。

春柳剧社是成都话剧的萌芽。曾先生本来以为,在文盲众多、文教落后的成都,演员用口语代替唱词,观众更容易看懂。殊不知守旧势力强大,就连学生都不愿演戏。好不容易在成都县中找到几个愿意演的学生,都被视为异端。其中一位叫王子苑的学生,因为扮演的是女角,家里人竟与他脱离家庭关系。

到了1926年,四川戏剧协社成立,旅沪川人王怡庵是组织者。王先生在上海时是《申报》记者,上海剧协成员,曾与洪深、应云卫等人一同演出若干大型话剧。四川戏剧协社第一个戏就是王怡庵导演的《少奶奶的扇子》,一时名扬省城,演出地点在少城公园内的通俗教育馆。演少奶奶的演员男扮女装,演得出色而被视为“女戏子”,这种现象在保守的成都倒不足为奇。

风靡一时的话剧打破了成都社会的沉闷空气,新文化冲击着封建文化,在死水中激起了轩然大波。川大校长任鸿隽支持新剧运动,他从平沪等地聘来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知名学人,其中刘大杰、匡直先生指导学生成立了“戏剧研究会”“戏剧社”,那时川大校址还在皇城内,1935年10月10日,川大戏剧社在致公堂第一次公演,演出了《父归》《名优之死》《丢了的礼帽》。话剧令人耳目一新的面貌,引起极大的轰动。由此次开端到1936年夏天,“戏剧社”又举行了三次公演,演出了刘大杰的《十年后》《她病了》,田汉的《湖上的悲剧》,丁西林的《压迫》等。每次演出都是盛况空前,《成都快报》上有青年写文章,相信“新剧的发展在将来的成都能够燃起熊熊的火焰”,他们要充当“时代的反抗者、叛逆的女性和不肖的儿女!”

话剧的反封建倾向,引起了守旧势力的激烈批评。然而守旧势力没有想到的是,“男女之大防”竟被真正“摩登”的话剧给彻底冲垮了。

上海有个摩登剧社,它的创始人之一、川人陈明中,回成都组织了摩登剧社,采用的剧目是田汉编剧的《苏州夜话》《南归》《湖上悲剧》《第五号病室》,易卜生的《娜拉》等。

摩登剧社真是“摩登”,在青石桥街川北会馆的第一次会演,就来了个男女大合演,不再男扮女装。甚至连台下观众也是男女混坐——那时连电影院的座位都男女有别。这在成都是破天荒的,男女合演、男女混坐这种“有伤风化”的事,竟然就在摩登剧社的推动下,为成都人接受了。摩登剧社连演七八天,看“摩登戏”,做“摩登观众”的成都人趋之若鹜,场场爆满。摩登剧社初战告捷,欲罢不能,在大学中学巡回演出,盛况空前。

男女合演风行开来。剧场贴出了演出《雷雨》的海报,演职员表上赫然写着四凤的扮演者——唐小姐。开演了,不大的剧场坐满观众。唐小姐有些紧张,开始时差点忘了台词。好在上了几次场后,唐小姐渐渐放开,进入了角色。她刚和“周萍”有了点亲昵的表情,突然感到一道寒光从观众席射来,唐小姐如遭雷击,方寸大乱:她的母亲正愤怒地盯着她。唐小姐顿时了无心绪,草草收场,弄得“周萍”莫名其妙。唐小姐知道,回家以后,她会迎接一场暴风骤雨。

唐小姐的母亲没有想到,过不了多久,男女合演就成为寻常之事,再看到男扮女装,连她都觉得别扭。只是伶人总是低人一等,这个观念,她还未扭转过来。

和传统戏剧比起来,话剧更直面人生,观众看起来少了一些隔膜,更易“入戏”。“九一八”事变后,摩登剧社在春熙大舞台演了一出爱国剧《山河泪》,观众挤得水泄不通,剧场里充满了爱国气氛。城防司令部开来七车武装士兵,在剧场大门架设机枪强迫停演,演员们大义凛然:我演的是爱国戏,要抓要杀随你便!硬的不行来软的,当局抬出“五老七贤”,提出控告:“兹有妄人陈明中等组织摩登剧社,提倡男女合演话剧,引诱哥儿舞女,不惜破坏善良风气,有伤风化,应予查封。”摩登剧社由此夭折了。

抗战爆发后,来成都的话剧剧团如走马灯似的,有中国旅行剧团、西北电影公司、国立剧专剧团、中电剧团、中华剧艺社、上海影人剧团、上海业余剧人协会等。成都人看到了好些名剧:《桃花扇》《结婚进行曲》《家》《棠棣之花》《孔雀胆》《日出》《雷雨》《北京人》《塞上风云》《天国春秋》……在银幕上看过的明星们走上了成都的话剧舞台,成都人看到了白杨、秦怡、张瑞芳、舒绣文、赵丹、谢添、金焰、顾而已、陶金、魏鹤龄、章曼萍等电影明星,掀起了“追星热”。在白杨、谢添们下榻的益州旅馆,要求得到明星签名的影迷络绎不绝。《日出》上演后,悦来商场内有家承制全剧服装的“华麒洋服店”一夜成名,新婚夫妇置办结婚礼服,新娘要穿白杨饰演的陈白露穿的那种晚礼服,新郎要租用谢添所演的张乔治戴的礼帽。春熙路上“东亚照相馆”因为拍摄了剧照,一时间生意兴隆。明星吕恩用丝袜随意将头发束成马尾巴,赤脚穿上皮鞋的形象也流行开了。导演应云卫和夫人程梦莲每晚散戏后步行回五世同堂街住处,途经梓潼桥正街时,常在一家姓胡的小饭铺吃蒸排骨。被影迷发现后,这家小饭铺的蒸排骨销量大增。

电影、话剧带来的,是新的文化和社交生活。

新闻推荐

返乡创业当“猪倌” 特色养殖闯富路

□陈仁康本报记者赵斌早就听说梓潼县豢龙乡红江村散养的生态黑猪俏得很。近日,记者带着好奇前往一探究竟。豢龙乡地处潼江河谷上游地区,山清水秀,植被丰茂,具有十分优良的生态环境,非常适合黑猪野外生...

梓潼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梓潼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