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绵阳市积极引导动员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凝聚社会力量奏响扶贫大合唱

绵阳日报 2017-12-25 07:36 大字

编者按:2017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的关键一年。放眼绵州大地,改革如火如荼,正在向纵深挺进,全市各地在农业农村、脱贫攻坚、经济体制改革等领域涌现出一批改革典型,收获了一批改革成果,形成了一批改革经验。为充分反映绵阳市全面深化改革的生动实践,进一步发挥改革试点的引领带动作用,即日起,本报推出《聚焦深化改革成果》专栏,敬请关注。

□陈伟本报记者李灵越

入冬的绵州大地,虽寒气逼人,却也有“亮丽风景”,为肃杀冬季装点出几分春色——

田间地头,一片片种植基地、养殖基地生机勃勃;村社之间,产业扶持、基地带动、智力扶持等帮扶模式亮点纷呈。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一片美丽乡村好景象。

近年来,绵阳市紧紧围绕市委六届九次全会提出的“到2020年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确保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总体要求,创新思维积极探索,广泛动员和引导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将民营企业、社会公民等社会力量结合起来,探索形成合作社与贫困户利益连接机制,共同演绎出一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精彩“大合唱”。

不拘一格的扶贫形式,丰富多彩的扶贫内容,汇聚成高亢、雄浑的旋律,如一股温暖的春风吹暖绵州大地。

创新“三种方式”凝聚各方资源共同发力

贫困户“家底薄”,要脱贫“造血”,如何整合各方资源变资本成为关键。

在推进精准脱贫工作中,绵阳市创新帮扶机制体制,调动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积极引导动员全市各地社会组织对标聚焦、全力攻坚,探索出了梓潼县“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人口”、安州区宝华生猪养殖合作社的“5432”等一系列扶贫模式,通过“带”“垫”“送”3种方式,着力提高贫困户“造血能力”。

“由合作社带领贫困户发展产业,不仅帮忙垫支资金,产品也统一出售,”市扶贫移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绵阳“插花式”贫困情况突出,物资贫困和能力贫困并存,这些模式,既为贫困户脱贫致富找到了新路径,解决了返贫问题,还解决了空壳村问题。

在实际发展中,各地社会组织也始终把贫困户的利益摆在企业前头:不仅采用订单收购、保底收购等办法,而且对贫困户进行二次返利,保障贫困户利益,增强脱贫信心。

贫困户得了实惠,产业也搞起来了,日子越过越美,越来越有奔头。(下转第2版)

新闻推荐

全省畜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现场推进会在绵召开——绵阳梓潼:“1+5”生态循环模式成全省典范

四川经济日报讯(陈仁康记者张宇)“这种‘1+5’生态循环模式确实很好,既有效解决了畜禽养殖粪便污染的问题,又探索出贫困户脱贫奔康的新路子,值得在全省丘区大力推广。”12月20日,四川省畜牧业转型升级...

梓潼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梓潼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