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梓潼县二洞乡建国村驻村农技员张俊——甘当“田保姆”助力拔“穷根”

绵阳日报 2017-06-21 06:52 大字

□本报记者赵斌

“贾大哥,这个是我做的公示卡,上面有我的姓名、电话号码及帮扶发展产业等基本信息,你生产中遇到啥子难题,随时打电话哈!”“哦,要得要得。”近日,在梓潼县二洞乡建国村二组,县农业局驻村农技员张俊自掏腰包从县城购买了40多只小鸡,送到贫困户贾友兵家。贾友兵是2014年省定贫困户,患腰椎病,且常年膝盖疼痛,妻子也常年患病,儿女不在身边,日常生活只能靠贾友兵做点临时工来维持。“养些跑山鸡,平时有鸡蛋吃,一年少说也有三千多元的收入,还可以补贴家用。”张俊说。

发展蜜柚种植甘当田间“保姆”

“建国村主要以传统种养殖为主,老百姓致富增收困难,要改变贫困现状必须有自己的主导产业。”

——摘自张俊《驻村农技员日志》

和贾友兵一样,全村共有38户贫困

户。张俊入社串户,积极宣传全县脱贫攻坚政策,动员贫困户种植蜜柚,并上门指导技术,成了蜜柚田间“保姆”。他在扶贫行动台账里写道:2017年1月13日,阴,建国村5组贫困户贾林生家的蜜柚园,帮助预防柚苗冻伤。

如今,全村共种植蜜柚400多亩,38户贫困户均种植蜜柚两亩以上。眼下,看着柚树长势喜人,65岁的贾林生一脸笑容。

张俊说,“蜜柚管护相对简单,不需套袋,施肥打药次数也不多,即便是留守老人也能轻松完成。盛产期的果树每亩可以产4000-5000公斤,最少能卖1万多元,回报也很可观。施用有机肥,是提高蜜柚品质、为柚农增收的最直接办法。”

成立扶贫专业合作社产业“造血”拔“穷根”

蜜柚产业与生猪代养配套,让贫困户一步跨入现代农业,年年收入持续稳定。

——摘自张俊《驻村农技员日志》

在张俊的努力和规划下,建国村借力“1+5”循环产业扶贫模式,新建了一栋“1100”生猪扶贫代养场,与蜜柚产业配套,并成立了朱台山生态养殖专合社,38户贫困户成了合作社成员。如今,养殖场的粪污作为有机肥灌溉到蜜柚园,既提高了蜜柚品质又助推绿色农业经济循环。

此外,建国村除了发展林下养殖,野猪、肉鸽养殖等特色产业,还将新发展丹参中药材种植220亩,并开展更多的农业技术讲座,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张俊给贫困户算了笔账,按照一年出栏两批生猪的标准,每户每年坐在家中都可分到8000元左右的红利,扣除银行贷款,也可以获得4000元以上的纯利润。既节约了人力财力,也无需承担市场风险,贫困户可逐步摆脱贫困达到小康。

眼下,走进建国村,一条条干净整洁的水泥路蜿蜒着延伸远去,一栋栋两三层的小洋楼周边,有健身器材和文化广场……

新闻推荐

山村有座“天鹅湖”

□彭彬本报记者赵斌文/图黑天鹅是一种珍稀鸟类。平时,人们要想看天鹅一般只有去动物园、公园这些地方远距离欣赏,而且数量还有限。然而,近日,记者在梓潼县马鸣乡阳坪村却发现了一座“天鹅湖”,数百只...

梓潼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梓潼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