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走进梓潼 探寻文昌文化

四川农村日报 2017-03-08 10:28 大字

表演现场。

现场一景。

文昌出巡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

□本报记者 左杉 文/图

2月28日,第三届海峡两岸文昌文化交流活动在绵阳市梓潼县举行,来自海峡两岸,以及世界各地的众多华人和上万当地民众齐聚“天下文昌祖庭”,参与了此次盛会。

现场播报;

祭祀乐舞展示文昌文化

2月28日,早上八点不到,本该清净的小山城梓潼却热闹非凡。记者从梓潼县城驱车到七曲山大庙景区,一路上游人如织,随处可见有关文昌文化的宣传标语和装饰。

“今天是农历二月初三,也是文昌帝君诞辰日。每年的这个时候,七曲山大庙景区都会举行盛大的文昌祭祀活动。”该县宣传部门负责人冯松解释道。

上午十点,沿袭古老的庙会习俗,森严的七曲山大庙正门徐徐开启。在悠扬婉转的古乐声中,500多位嘉宾沿着千年翠柏环绕的崇文广场拾阶而上,步入祭祀大典殿堂。分列殿外的310名迎宾群众身着古装,手捧书卷,齐声诵读《文昌阴骘文》——丁酉年海峡两岸文昌祭祀大典拉开帷幕。

据考证,文昌祭祀清代即列入国家祀典。本次祭祀大典是在清康熙三年 《文昌乐章》的基础上,由有关专家进行反复改编而成,既突出古色古韵,又体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作为一道旅游文化大餐向外界展示。

按照传统文昌祭祀“三献礼”规制,祭祀全程伴以祭祀歌舞“六佾舞”,长袖明眸,衣袂飘飘。在歌舞声中,40名海峡两岸学生一起沿祭祀通道缓缓上前,向文昌帝君恭献书卷,尔后齐声朗诵被誉为“善书三圣经”之一的 《文昌阴骘文》名句:“济人之难,救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广行阴骘,上格苍穹……”莘莘学子的诵读,形象地传播出文昌文化所倡导的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的道德思想。

“第一次参加这样规模宏大的祭祀,场面震撼,让我有一种穿越的感觉。”来自绵阳的游客陈先生不停用手机、相机记录下每一个精彩瞬间。

众多祭祀乐舞依次展演,场面宏大壮美,全方位展示梓潼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多样的民俗底蕴,让来自海内外的广大游客近距离感受千年庙会的神圣肃穆和灵性,感悟川北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

历史溯源;

文昌文化为何魅力四射

初春梓潼,万物复苏,春暖花开。当地有个历史悠久的说法,到七曲山大庙为学业祈祷特别灵验。正因如此,这座大庙远近闻名。

3月1日,景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说,为期三天的文昌文化交流活动前后吸引了海内外5万余人次游客前往文昌祖庭——梓潼,“游客中至少有一半是为求学而来。”

梓潼的文昌文化为何有这么大的魅力?

文昌帝君又称为梓潼神、梓潼帝君,是道教尊奉的司禄主文运之神。“在清代,文昌祭祀被列入国家祀典,由此奠定了文昌帝君作为天下读书人的保护神、中华民族至高无上的文化尊神的地位。”梓潼县人民政府县长贺旺介绍说。

文昌帝君原名张亚子,传说在梓潼修道成仙。关于他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民间有很多传说。相传,西晋太康年间,中原发生了“八王之乱”,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张亚子用他精湛的医术治病救人,还开办私塾教当地的孩子念书,深受百姓爱戴。张亚子死后,老百姓为了怀念他,就建造庙宇供奉他的塑像,尊他为梓潼神。

梓潼神掌文运禄籍之说始于宋代。据考证,宋代士子已把梓潼神张亚子和主管禄命一事联系起来。蜀地人杰地灵,士子优秀,据统计四川在宋代共出4323名进士,其中《宋史》有传者185人,居于全国前列。而如上所言,蜀中士子去京城赶考,必然路过梓潼,而梓潼神在蜀中的名声极大,蜀地士子必然会进庙叩拜。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泽洪认为,文昌帝君能影响中国社会一千多年,一方面正是与封建王朝的敕封和扶植有关,另一方面,宋代是民间信仰道教化的重要时期,那个时候中国社会一些有影响的民间俗神,都被道教吸纳进神仙体系。

封建社会宣扬“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道教对文昌帝君的大肆推崇必然是看重人们的这种心理,最后形成了“北孔子,南文昌”的局面。梓潼神作为科举文运之主宰,成为士人的精神寄托。

如今,文昌文化作为一种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影响久远。在文昌生日这一天,许多地方都要举办“文昌会”,劝世人敬惜字纸,珍惜文化,广布德泽。

新闻推荐

筑牢防线 自觉抵制腐败行为

(张春犁)近日,梓潼县政协组织机关干部职工观看了警示教育片《贪欲打开堕落之门》。警示教育片通过被查处的领导干部现身说法,以及纪检监察机关办案人员和领导干部、专家学者等人的剖析点评,真实还原了...

梓潼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梓潼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