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红军桥上的足迹

绵阳日报 2016-06-25 13:47 大字

□张怀理(绵阳)

罗文章坐在我的对面,平静地对我说,每次经过许州“红军桥”,只要没有特殊的警情,他都会停下来,在桥上走一走。他说,走在这座桥上,感觉就是在翻阅一本厚重的书籍,凝重而亲切,坚韧而温暖。

梓潼县许州镇的“红军桥”,是一座普通的三洞石拱桥。1935年4月,红军进入梓潼占领许州后,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打土豪分田地,解救穷苦百姓。红军非常重视向穷苦民众宣传政治主张,用粉笔队和錾字队四处书写和镌刻红色标语。在许州的石拱桥上,红军錾字队镌刻的两幅标语格外醒目,过往百姓驻足观看,争相传颂。红军北上离开后,当地群众用石灰泥巴覆盖标语,以掩反动派耳目。解放后,让红色标语重见天日,朱漆刷新,熠熠生辉。

罗文章是梓潼的一名交警,我惊异于一个普通民警对红色历史的熟稔。原来,罗文章是梓潼人,少年时代就对红军在梓潼的活动感兴趣,后来更是走遍了红军战斗过的地方。长卿山的红军战壕,马迎场的红军指挥部,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从“红军桥”聊到了当前警民关系,罗文章说,警察和老百姓的矛盾总是有的,但说老百姓觉悟低,警察太委屈,有失公允。他说。当年红军来到梓潼,身在异乡,举目无亲,为什么会受到老百姓的欢迎,其根本就是红军真正把老百姓当亲人,说话办事走心,让群众很温暖。

罗文章给我讲了他亲身经历的两个小故事。2007年夏季,一个农民深夜驾拖拉机赶路,因下雨路滑翻下悬崖,身负重伤。接报警后,罗文章带着另外一名民警赶赴出事地点。在距离事故现场还有十几华里的地方,因为没有道路,救护车无法前行,罗文章只好带领民警步行进山。看着生命垂危的拖拉机驾驶员,他们立即到老百姓家找来门板,将伤员往山外抬。正当他们亦步亦趋摸黑向前行走之际,突然有火把照亮了他们脚下的路。原来是当地群众见警察要抬伤员出山,主动前来协助。后来,火把越来越多,形成了一条长龙。罗文章想起当年长卿山红军阻击战,老百姓也是这样为红军战士挑水送干粮。心情十分激动,泪水和着雨水一起流下来。罗文章说,多好的老百姓啊,质朴善良才是他们的本真,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把工作做好?

2004年冬天,江油一辆面包车和一辆大客车在梓潼境内相撞,大货车将面包车撞进一大堆火砖里面,罗文章他们赶到现场,二话不说,挽起袖子就徒手扒火砖,到最后两手鲜血直流。当他们把面包车驾驶员从火砖堆里刨出来,周围响起了老百姓热烈的掌声。从那以后,只要罗文章他们来到这一带,当地群众都要给他们端茶递水,搬出板凳让座。一个以前因违章被罗文章处理过的小伙子拉着罗文章的手说,被罗警官处理,我服气。

罗文章曾被司法部评为“全国调解办案能手”,这一至高荣誉,来自他在全省率先建立车祸事故调解室。如今的“罗文章调解工作室”声名遐迩,远播全国。罗文章说,建立调解室的灵感,就来自“红军桥”。他说,红军走过的地方,都有“红军桥”。他做过一些了解,每座“红军桥”都有自己的感人故事,但是桥的本真意义就是沟通和联系。当年红军和老百姓的联系沟通,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罗文章联络了当地一批有公信力的社会知名人士,法律工作者,基层干部,退休教师,组成调解队伍,成功调解案件近3000起,为当事人挽回经济损失千万余元。更重要的是,减少了社会矛盾,增加了和谐音符。

离开罗文章的时候,他正要去调解一起交通事故。看见他匆匆的脚步,我突然想到“红军桥”上的足迹。我想,眼前这一串脚印,不正是“红军桥”上足迹的延伸吗?

新闻推荐

热心公益事业绵阳市爱心车友捐助孤残儿童

本报讯(记者田明霞)近日,来自市车友联合会的车友一行36人组队出发,前往市儿童福利院。这些爱心车友带着洗涤用品、食品、衣物鞋子、玩具及现金共计一万余元,来看望这里的孤残儿童。绵阳车友蔡...

梓潼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梓潼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红军桥上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