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宏德崇文 明礼修身——从梓潼七曲山大庙看中华文昌文化的起源与传承

绵阳日报 2016-03-11 22:03 大字

古柏森森是圣地,众生芸芸仰文昌。梓潼是中华文昌文化的发祥地,位于梓潼县城北郊的七曲山大庙,旧称“文昌宫”,是文昌帝君张亚子的专庙。

在梓潼,广泛流传着许多关于文昌帝君从诞生到修炼以及成仙救世的各种神话传说,反映了民间群众对文昌帝君的膜拜。

文昌帝君是道教尊崇、帝王褒封、民间信仰、文人士子膜拜的以地方社会神梓潼神和天上星宿神文曲星整合为一的道教宗教神灵,也是影响深远、广为崇信的民俗神、文化神。到了元朝,文昌帝君被钦定为“忠国、孝家、益民、正直”之神,清列入国家祀典,成了天下读书人的保护神、中华民族至高无上的文化尊神。源于对文昌帝君的崇拜和文昌信仰,悠久浩瀚、纷繁多彩的文昌文化,成为了我们民族文化的奇葩和瑰宝。

文昌文化综采百家、融合三教,自成体系、博大精深,以“宏德崇文、明礼修身”为核心,其最具鲜明特色的就是劝人向善的思想和敬重文化的理念。古往今来,文昌文化远播华夏大地,在大陆和港澳台地区都有着广泛的影响。

文昌文化·起源传播

民俗神·文化神

在梓潼广泛流传着张公张婆碗泉滴血化小虫、小虫成长为金龙、亚子拜师学道、水淹许州救父母、受罚困陷泥沼、亚子成道驱瘟疫等许多关于文昌帝从诞生到修炼以及成仙救世的各种神话传说,像五彩缤纷的万花筒一般,反映了民间群众对文昌帝君的膜拜。

据地方史志记载,东晋时出生于越西的张亚子因避仇而隐居梓潼七曲山。他是一位具有中华传统美德的普通人,一生行善孝母、教书育人、治病救人、扶危济困,提倡忠孝仁义,主张和睦亲善,深受百姓爱戴,去世后老百姓建善板祠奉祀。东晋时又有反抗苻坚入侵西蜀的英雄张育,为国牺牲后也被百姓供奉。后来这两人逐渐合二为一,重合于梓潼神,成为护佑一方平安的保护神。随着道教的影响、历代统治者的推崇和文人的追捧,梓潼神再次演化为专司禄籍文运的尊神——文昌帝君。

文昌帝君是道教尊崇、帝王褒封、民间信仰、文人士子膜拜的以地方社会神梓潼神和天上星宿神文曲星整合为一的道教宗教神灵,也是影响深远、广为崇信的民俗神、文化神。

人间梓潼神·天上文曲星

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更加封张亚子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从此人间梓潼神张亚子便与天上星宿神文曲星合二为一,成为天下闻名的文昌帝君。至元钦定其为“忠国、孝家、益民、正直”之神,清列入国家祀典,文昌帝君成了天下读书人的保护神、中华民族至高无上的文化尊神。

文昌文化载体(要件)可以分为文昌帝君、文昌信仰、文昌祭祀、文昌经籍、崇文建筑、崇文习俗、崇文文艺等,承载了悠久浩瀚、纷繁多彩的文昌文化,使之成为了我们民族文化的奇葩和瑰宝。

文昌文化综采百家、融合三教,自成体系、博大精深。以“宏德崇文、明礼修身”为核心,其最具鲜明特色的就是劝人向善的思想和敬重文化的理念。文昌文化内所倡导的思想不仅被道教、佛教所推崇,更是中国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利物利人、为国救民”的人生理想追求和“扶持斯文、以长文儒”的主张而成为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是弥足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这条由民间信仰承载的文昌根脉,凝结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高贵理想——天人合一、治平天下。

远播华夏大地·流传海内海外

古柏森森是圣地,众生芸芸仰文昌。古往今来,文昌文化远播华夏大地,在大陆和港澳台地区都有着广泛的影响。随着历朝历代统治者的推动和天下华人的尊奉,其影响力逐渐在海内外华人圈得到普遍传播,在欧美以及日本、韩国、朝鲜、越南、菲律宾、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缅甸等国家都享有盛誉。

文昌文化自元末明初开始在台湾传播流行。随着台湾经济社会发展,文昌文化影响不断扩大,逐渐成为与妈祖文化、关帝文化并驾齐驱的主流民俗文化,得到台湾各界的广泛认同和普遍尊崇。

据不完全统计,台湾地区除供奉文昌帝君神像的10余座庙宇外,还有现保存完好的文昌宫40余座,每逢文昌帝君圣诞,都会举行盛大的“三献礼”仪式,表达对文昌帝君的虔诚。至今台湾学子在参加联考前,都会在家长陪伴下携带葱、芹菜、粽子、蒜、桂花及菜头,到庙宇祈求文昌保佑高中,为人父母则祈求文昌赐予子女聪明(葱)、勤学(芹菜)、高中(粽子)、会算(蒜)、富贵加身(桂花)及好彩头(菜头),成为一种有趣的民间习俗。

文昌文化·弘扬传承

文昌经籍

据载,在南宋隆兴、乾道(1163-1173)年间,南宋蜀中道士刘安胜传道于七曲山一带,在此编撰推行了《文昌大洞仙经》、《大洞法箓》(《大洞法》和《大洞箓》)。在乾道末或淳熙初(1173-1189年),刘安胜到了成都,主持宝屏山玉虚坛,在此编撰推行了《清河内传》、《文昌化书》(又称《梓潼帝君化书》和《文昌司禄紫阳宝箓》)。之后,历代效仿者,先后编撰的文昌经籍、经文不少于100种,仅清初刘樵所辑的《文昌帝君全书》就有50种。

洞经音乐

文昌洞经音乐源于弹演《文昌大洞仙经》。《太上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简称《文昌大洞仙经》,道教《大洞真经》传本之一,出自西蜀。原经五卷,以济生度死、消灾延寿为宗旨,强调设斋诵经,行善积德为修行之要,劝人安守本分,实为宋元时期道教劝善书之一。

文昌洞经音乐是以崇祀文昌梓潼帝君为主的音乐。在弹演经文时,往往采用说唱相间、散韵结合、叙述与赞颂交织的形式,以梓潼七曲山的庙事活动为背景,以劝善戒恶、济生渡死、消灾祛邪、延年益寿为宗旨,强调忠、孝、仁、慈,积善积德。

20世纪80年代,梓潼县组织抢救、发掘后,整理编印了《梓潼民间器乐曲集成》一书,其中有50余首器乐曲与梓潼文昌洞经音乐有关。

1998年,发掘整理器乐唢呐曲牌40余首,同时许州镇有30余人的乐队演奏这些曲子。使用的乐器有笛子、唢呐、二胡、板胡、碰铃、檀板、小锣、小鼓、木鱼、小磬等,演出前先诵《文昌赞》和一段《文昌大洞仙经》。

2000年,梓潼洞经古乐发掘收集小组与美国李海伦、云南雷洪安、四川音乐学院甘绍成、四川大学王兴平等专家,收集到文昌洞经曲谱30余首,同时还收集到《文昌大洞仙经》3卷《文昌赞词》等。

2003年,梓潼七曲山文昌洞经乐团应邀到北京演出,并由中央四台录像播映,引起有关专家学者的重视和好评。

2008年6月,文昌洞经音乐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昌庙会

文昌庙会源于文昌祭祀,梓潼七曲山大庙每年有两次庙会,即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和八月初一至十五。这两次庙会是梓潼民间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参与人数最多的大型民俗文化活动。

文昌庙会由宗教信仰开始,进而发展为民俗文化,可说是一种庙会文化。梓潼文昌春季庙会始于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年),近千年。文昌秋祭庙会主祭文昌帝君化身的瘟祖,始于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至今已有200多年。

庙会时期,梓潼商帮及绵州、汉州、剑州、潼川(三台)、顺庆(南充)、保宁(阆中)及陕、甘南部商帮都在城内摆摊设点,划定地点,不得“侵位占行”。一季庙会的商品交易税收,往往胜过一年的农商税收。

1987年以后,还多次举办“梓潼县秋季大庙商品交易会”、“文昌民俗艺术节”、“中华文昌文化学术研讨会”、“海峡两岸文昌文化交流活动”、“海峡两岸文昌文化研讨会”等。

文昌出巡

文昌出巡,同春秋祭典一样是文昌崇拜的重要内容。文昌出巡有多种称呼,也叫“迎神会”、“迎梓潼”,俗称为“接神”。它是随着文昌帝君信仰而形成的一种民俗文化活动。此种梓潼文昌出巡民俗文化活动直至1950年废止。

从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梓潼通过举办文昌文化艺术节等方式,按传统仪式,去粗取精,再现文昌出巡仪仗队伍,从七曲山向县城进发,并在县城主要街道游行,再现了传统的文昌出巡盛况,表现了文昌文化在新时期的新特点、新形式、新内容,为弘扬文昌文化谱写新的篇章。

传说·典故

张公张婆

相传,张公、张婆为结发夫妻,常在七曲山以东山间打柴为生。因其为人忠厚善良,仗义疏财,时时周济穷人,深得百姓拥戴。人虽半百,膝下无子,夫妇相依为命。一日,在碗泉山(今剑阁境内)中打柴时,因口渴,就在泉边喝水乘凉。夫妇二人年过半旬,未曾生育,相约针扎中指,融入碗形石窠中,跪地求拜,来生再为夫妻。恰逢送子观音从此经过,感念二人恩爱、为人忠厚,即遣文昌投胎,因二人之血聚合,遂变成一条红虫。

红虫渐修成正果,即为文昌帝君。文昌帝君升天为仙,时常感念父母喂养之恩,派下天神在空中随行鼓乐持幡,接送张公、张婆。这事被当地州官知道后,想借机把自己在任之时贪污受贿,祸害百姓,惹得天怒人怨所造成的多年旱涝天灾都推到张公、张婆身上,诬其是妖魔所化,将其下狱,严刑拷打。文昌闻知父母狱中受苦,降临七曲山望水亭,向北连射三箭,将涪江河堤射了三个洞,名曰“白杨洞”,涪江水顿时从白杨洞口喷泄而出,形成波涛汹涌的潼江洪水,淹没了许州。文昌派人砍伐两棵硕大的梓树,让父母骑坐在上面,漂至七曲山下,得以相救。

文昌为救父母借水打许州之传说,虽为神话,但在当地广为流传,而且在潼江中上游多处建有“圣父庙”,专祀张公张婆。

五丁开通秦蜀道

在梓潼县城以北5公里七曲山山麓五妇岭上至今犹存的“五妇庙”“五丁祠”,埋藏着一段千古凄美悲壮的传奇故事。五丁是蜀王开明十二世负力帐下的五个壮士,弟兄五人出生于武都山玉龙溪。

传说周显王三十二年 (前337年),秦王因忿起兵,想消灭蜀国。群臣知道后,向秦王献计,说蜀王是一个好色贪财之徒,要秦王假装不知,还许诺给蜀王赠送五头能屙黄金的石牛和五个貌若天仙般的美女,希望蜀王打通“难于上青天”的蜀道来迎接。

蜀王闻报后非常高兴,命令五丁负责开通秦蜀通道。于是,五丁带领数万官兵和民夫,披荆斩棘,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耗时两年多,也耗费了许多人力、财力,终于打开了秦蜀通道。

蜀王立即派遣五丁前去迎接。在回蜀国的途中,五丁一行人簇拥着五位美女行至梓潼七曲山下,突然被一条大蛇拦住了去路。五丁中一人奔向大蛇,擎住蛇尾,用力往外拖,大蛇却丝毫不动。于是五丁一齐上前拽住蛇尾,大蛇见状迅速向洞口爬去,五丁哪容得它有丝毫喘息机会,大声吼叫着“拽蛇”,一齐用力,与大蛇一进一退反复僵持着。突然,一声巨响,山崩地裂,鸟飞树倾,乱石飞溅,转瞬间,五丁和五女全被覆压于山下,大蛇也不见了踪影,只剩下形似美女的五个山岭矗立在七曲山麓。蜀王闻讯后悲痛交集,如竹篮打水,空欢喜一场,反而国力因此衰竭,国门大开,给予秦国消灭蜀国可趁之机。周慎王五年(前316年),秦遣大夫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等率军从金牛道攻打蜀国,蜀国灭亡,被并入秦国版图。

唐明皇夜宿上亭铺

“谁闻铃声似三郎,玉辇曾经古驿旁。千古伤心黄土尽,开元遗事最凄凉。”这首诗引出一段凄美的传奇故事。

唐天宝年间,唐玄宗李隆基宠爱杨贵妃,不理政事,使得唐王朝朝政腐败,遂有“安史之乱”。唐玄宗于六月十三日凌晨逃离长安,到了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市西北23里)途中,将士饥疲,六军不发,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请杀杨国忠父子和杨贵妃。杨国忠被乱刀砍死,玄宗命令高力士缢死杨贵妃。

天宝十五年(756年)七月十七日,唐玄宗一行到了梓潼七曲山的上亭驿,见有驿铺公馆,庙宇殿堂,规模虽不算大,但秀丽灵巧,暂且住下。当夜唐明皇伫立铺馆前,眺望苍山,苍山如海,目视夜色,夕阳如血。他触景生情,又想起不久前,马嵬坡杨玉环惨死的情景,心如刀绞。

唐明皇在床上自惭自愧,难以入眠。一闭上眼,恍恍惚惚,似睡非睡。夜阑人静,半夜风起,哪能入睡,又引起唐明皇无尽的遐思,禄山兵变,长安陷落,马嵬兵变,贵妃自缢,蜀道崎岖,剑门险峻……不觉泪如泉涌,簌簌流淌,当淡月隐去,乌云密布,风倾树摇,室外雨声淅沥,树叶沙沙作响。唐明皇恍惚见到那天生丽质、回眸一笑的杨贵妃,好似天仙飘然来到自己床前,无限温柔婀娜,娇滴滴地在呼唤自己在宫中的乳名:“三郎,三郎……”,叫得亲昵如酥,好似“半夜无人私语时”。

古上亭驿 (郎当驿),位于今梓潼县演武乡境内,县城以北40里。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为记载这段历史,时人在蜀道(今国道108线)旁,专门竖立了一块石碑。石碑座上驮着一石碑高2.6米,宽0.86米,厚1.5米,碑座为一只石雕“赑屃”,其上为一块阴刻着“唐明皇幸蜀闻铃处”字样的高大石碑。1985年6月,梓潼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本版文图由梓潼县委宣传部提供

洞经古乐演奏

七曲山大庙

文昌出巡

文昌祭祀

新闻推荐

仁和中学举行百日誓师暨中考动员大会

本报讯3月10日,梓潼县仁和中学隆重举行2016年中考百日誓师暨中考动员大会,打响中考冲刺战斗。誓师大会由初三全体同学激情高亢的宣誓拉开序幕,表达了决胜中考,勇战困难的决心和信心。其次各...

梓潼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梓潼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