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这里的独有稻米供不应求为何却难以扩大规模?

四川日报 2015-11-09 07:32 大字

□本报记者 祖明远 李伟

10月27日,绵阳市梓潼县仙峰乡甘滋村,村民张芝兰正在路边翻晒打下的稻谷。“要是连续出几个大太阳就好了,好多人定金都给了,等着要我们的米呢。”张芝兰说。

就在张芝兰晒谷的时候,仙峰乡乡长贾开红又接到了一个电话:帮忙再订购500公斤大米。反复推脱不过,贾开红只好应承着:“我只能帮你问问看哈。”这样的一幕,几乎每年都在仙峰乡上演。

如此受追捧的,是一种只在仙峰乡出产的独特稻米——陈家河贡米。“每年我都要接到很多帮忙买米的电话。我最大的愿望也是陈家河贡米能够做起来、走出去,我也不再为帮忙买米发愁了。”贾开红说。

陈家河贡米的秘密

仙峰乡出产的这种稻米洁白晶莹,煮熟后有一股天然的香气,口感极好,相传在唐朝时候就作为贡品上贡,由此得名陈家河贡米。

稻米供不应求,为什么不多种一些?面对记者的疑问,贾开红并不回答。“我带你去看看就知道了。”

汽车沿山路蜿蜒上行。按常理,稻米多生长在灌溉比较方便的山谷或者平坝。而陈家河贡米却反其道行之,种植在山顶周边,距离山脚下的陈家河高差足足有三四百米。“这就是陈家河贡米的秘密。”在山顶一口三亩大的池塘边,汽车停了下来。

记者仔细看了看,池塘的水显得比较浑浊,带有淡淡的乳黄和乳白,除此之外,看不出与别的池塘有什么不同。

是不是刚下过了雨?同行的甘滋村文书张龙贵立即否定了记者的这个想法。“这里的水,一年四季都是这个颜色。在其他地方,只要几天没有下雨,水塘的水很快就会变清了。”

而且,池塘基本看不到鱼虾。据说,曾有村民想在里面养鱼,但到最后却是“颗粒无收”,投放的鱼苗都不知道去哪里了。

这样的池塘,山顶上大大小小有五六个。陈家河贡米,就产在这些池塘周围,并且用这些池塘的水灌溉。“我们曾经做过比较,同样的品种,到了几里之外,品质和口感差别就非常大了。”贾开红说。

为了弄清陈家河贡米的秘密,乡上和村里还对土壤和池塘里的水进行过化验。然而,除了铁、钾等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含量较高外,没见其他异常。

优质为啥难以优价

独有,品质好,产量少,供不应求,这样的特性组合在一起往往意味着高价格,种植水稻的农户也应该趋之若鹜才对。然而,沿着山顶往下走,记者却见到好几块抛荒田地,其他不少田地也都种植着蔬菜。“每年稻谷刚打下来,就被附近城镇、单位的居民抢购一空了。但价格都不高,一公斤只比寻常稻米贵几毛钱。”张龙贵说。在她看来,陈家河贡米品质虽然好,但仅仅是在周围叫得响,没有真正走出去,而周围居民的消费能力始终有限。

此外,陈家河贡米的亩产量要比寻常稻米低20%左右。“一般稻谷亩产有七八百公斤,而陈家河贡米只有五六百公斤。相比较而言,还是种蔬菜更划算。”贾开红说。

看到市场上其他优质大米卖出每公斤10元以上的高价,贾开红只有羡慕的份。为把陈家河贡米推出去,梓潼县农业部门也曾动过脑筋,但最终因为总产量太小作罢——目前,真正称得上陈家河贡米只有100多亩,满打满算年产量不到80吨。

这也是贾开红目前面临的尴尬:推不出去,陈家河贡米始终只能优质低价,老百姓种植的积极性也不高;想方设法推出去,产量跟不上,又怕鱼目混珠,砸了招牌。

为真正解决这一问题,今年仙峰乡重新制订了农业发展规划,将甘滋村和邻近的迎春村部分土地规划为优质稻米产区,总共有1500多亩。“这个种植面积是经过认真测算的。如果有一定的资金投入,在山顶多修几口池塘,对周围的土地进行整理,可以在陈家河贡米品质得到保证的前提下,基本实现这个规模。”贾开红说。

据介绍,仙峰乡目前正积极招商引资,力求通过寻找种植大户一起来改善山顶的农业基础设施,实行陈家河贡米的规模化种植。

梓潼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梓潼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