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108国道上的安全守卫者

四川日报 2013-03-25 17:05 大字

□杨建 本报记者 邹俊川

3月12日,108国道绵梓路石牛执勤点,中等个子,脸色黝黑的张志详像往常一样,和同事检查过路车辆。

还有两个多月,张志详即将退休。7年前,他从交警大队长的位置上退居二线,本可享清福,可是他主动请缨,到事故隐患点较多的108国道路段上去当交警。

张志详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妻子贤惠能干,儿子张超在一家科研单位工作。“自从爸爸到了交警队,我们家已经11年没有在除夕夜吃团年饭了。”对于父亲,张超无奈中透着自豪:“从父亲身上,我学会了什么叫责任和担当。”

曾经骂过他的人,后来感激他

在108国道石榴垭路段,周边许多群众认识张志详,是因为他的那股较真劲。

2008年10月的一天,年届花甲的邓礼友在绵阳卖完水果,骑着摩托车返回梓潼。经过108国道石牛执勤点时,张志详大手一挥,没戴安全帽的邓礼友被拦了下来。

刚开始,邓礼友认为这个老交警是在故意找茬,恳求少罚点款然后放行。张志详没罚款,也没放他走,而是苦口婆心地进行交通宣传教育。了解到他家里也没有头盔时,下班后,张志详亲自开车,带着邓礼友去商店买了一顶头盔。从那以后,每次骑车上路,邓礼友第一件事就是戴上头盔。而正是这顶头盔,让他捡回一条命。

2010年1月,邓礼友骑摩托车经过豢龙乡场镇时,一辆货车从路口突然冲出来,邓礼友反应不及被撞飞,头部着地。从医院康复后,邓礼友激动地对张志详说:“你是我的救命恩人呀!”

富有人情味儿的执法方式,让张志详赢得了群众的信任。

在梓潼县豢龙乡青杠村,一条水泥路,见证了张志详与当地群众的关系由对立到感激的变化。青杠村村民赵大华东拼西凑买了辆面包车跑客运。有一次,因为超载,赵大华被张志详抓了个现行。赵大华破口大骂:“你姓张的有本事把这条烂路整好,关我一辈子都行。”

赵大华的话深深刺痛了张志详。年轻时,张志详曾在青杠村当知青,深知群众出行之苦。2006年,老张开始到相关部门“化缘”,他不仅带头捐款,下班后还主动当民工。曾经骂过他的群众被感动了,纷纷投工投劳,很快,1.3公里长的水泥路修好了。

开口就讲交通安全的“张大爷”

梓潼县是一个丘区县,乡村道路多依山傍水而建,路窄、弯多、视线差。灾后重建后,梓潼县的机动车数量猛增。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群众文明交通意识薄弱,交通事故有所增加。而梓潼县交警大队正式民警不到30人,安全监管压力大。

休息的时候,张志详总爱去辖区内的村道上走走看看。实地调研踏勘后,张志详提出了整治村道安全隐患的土办法:填、砍、挖、栽。“填”就是将急弯、窄路用土填宽,加上防护;“砍”就是将遮挡视线的树枝砍掉,增加视距;“挖”就是将路边的小土堆挖掉,增加路宽;“栽”就是在电线杆或树桩挂上警示标志。在县上相关部门的协助下,村道的改造很快完成,群众出行条件改善了。

在中队的辖区内,有六所中小学校。“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在张志详的心中,学校的交通安全教育这根弦一刻也不能松。

之前,张志详对电脑一窍不通。为了丰富交通安全宣传的形式,年过半百的他戴着老花镜,用显得有些笨拙的粗大手指练习敲键盘。现在,他不仅学会如何输入违法记录、打印通告,他还自编了“农村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基本常识”,并制作成PPT。对孩子们来说,道路交通安全宣传因为有了文字、声音、图片而不再乏味。

一来二去,大家熟悉了一个全身交警装备、开口就讲交通安全的“张大爷”。

新闻推荐

一座城市的国家使命

——写在2013中国科技城科技博览会开幕前夕(上)□本报记者吴璟离2013中国科技城科技博览会正式开始还有4天。10月10日,科博会主展馆内一片忙碌,近百家参展企业相继进场包装布展,各方力量密切配合。昼...

梓潼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梓潼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