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资助20名贫困生 爱心人士不留名受助学生家长希望通过本报向好心人说声“谢谢”

绵阳日报 2012-03-05 05:06 大字

3日,好几位在省外打工的梓潼、游仙村民打进本报新闻热线13035636555说,有20名大中小学的贫困生受到好心人资助,好心人没有留姓名,送资助款的人只是称受“朋友”之托。为此,他们希望通过《绵阳日报》,对他说声“谢谢”。

贫困学生受资助

梓潼县豢龙乡新胜村村民杨先生告诉记者,春节后,他和妻子到山西打工,孩子去上大学了,家里只有两位多病的老人,家里比较困难。前两天,他接到父母打来的电话,说乡政府让他到豢龙小学领取资助款,结果领取了500元。前来送资助款的人称是受“朋友”之托,来帮助困难家庭的学生,但没有告知资助人的姓名。

“真的感谢不留名的爱心人士。”游仙村民杨女士说,她在成都打工,1日上午,她父亲在当地学校领取了500元资助款和书包一个。“资助款是用信封装的,书包上粘贴了一个‘心\’字。”她说,信封上除了有“经纬中国”之外,就没有任何地址和联系方式。据她说,当天有10名家庭困难的村民去领了资助款。但他们同样不知道资助人的名字。

做了好事不留名

这位爱心人士究竟是谁呢?几番周折,记者联系上了豢龙乡党委书记何青。据他讲,前几天他接到一个电话,说在北京开公司的一位爱心人士想到该乡找10名贫困生进行资助,要求安排到具体人头上,并有人送资助款到家长的手中。但那位爱心人士叫什么名字,何书记也不清楚。那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送款人说:“我是受朋友委托,在梓潼和游仙共资助20名困难家庭学生。”

10名学生家长接过资助款后,纷纷问好心人的姓名以及公司名字,但这位送资助款的人回应:“我朋友说了,他只是为困难学生做一点小事情,就不必留名了。”同时,他只透露“朋友在北京,搞企业的”。送了钱后,就开车离开了。

借助本报表谢意

受助贫困生的家长表示,既然对方不愿露面,也不透露姓名地址,所以也不能勉强。“我们这些受资助的家庭只想通过《绵阳日报》,对那位好心人表示衷心的感谢,并祝愿他的企业越来越兴旺。”豢龙乡金星村村民赵先生说。

对于爱心人士做好事不留名一事,市民由衷地表示敬佩。家住沈家坝的黄丽娟说:“不图虚名,才是真正做实事的好人。”“做好事要支持,但有时也不一定要知道是谁做的,心存感谢就好。”退休干部曹先生认为,既然人家只想实实在在做好事,也不用打听是谁,好好宣传这种行为就行了。(衡剑晖本报记者苏东华文/图)

新闻推荐

梓潼县人大领导到职业中学调研

本报讯近日,梓潼县人大领导一行到梓潼县七一高级职业中学校参加调研,分管教育的县政府副县长和相关部门领导、学校校长出席了会议。会议听取了县教体局局长和梓潼县七一职高校长的工作汇报...

梓潼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梓潼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