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掌田”变“整片田”村民脸上笑开颜
绵阳粮食总产创近10年新高!2021年,绵阳市粮食总产量235.18万吨,较上年增产4.05万吨,增长1.75%,高于全省0.15个百分点。
粮食丰收,“良田”是基础、机械是核心。绵阳地形地貌复杂,曾几何时,“鸡窝地”“巴掌田”成为制约农机化水平,阻碍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一大瓶颈。
针对于此,绵阳市按照省市要求,加快实施土地宜机化改造。其中,盐亭县鹅溪镇、江油市大堰镇被纳入2021年四川省“五良”融合产业宜机化改造项目,分别获得财政补助500万元。
根据数据:全市已全部完成“五良”融合产业宜机化改造面积6000亩。通过在适宜区域将“巴掌田”改为“整片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机“下田难”“作业难”的问题得到破解。
□李灵越
妙手改造筑牢“粮仓”坚实基础
地处丘陵地带,难见广阔大范围田野,这是盐亭给人的普遍印象。
然而,走进盐亭县鹅溪镇“五良”融合产业宜机化改造项目区,一望无际的菜苗长势良好,田间机耕路纵横交错,刚刚修好的灌溉渠向远方延伸……
面对祖祖辈辈耕种过的土地如今翻天覆地的变化,处在项目区的洪源家庭农场流转了近千亩地种植粮油。农场主曹洪源高兴地说:“这下方便多了,机器进得去,田地规整,比以前好种地多了!”
“这个项目于2021年9月实施开工建设,总投资1700万元。”鹅溪镇乡村振兴办公室主任刘果告诉记者,按照规划,在鹅溪镇黄金钩村、广协村、鹅溪村和剑河社区等4个村居19个社建设2大项目建设区,集中连片改造3500亩地。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按照省农业农村厅相关部署,绵阳市围绕四川省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布局的总体要求,大力实施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工程“五良”融合产业宜机化改造项目,护航粮食安全,推进乡村振兴。该负责人介绍,“五良”,即良田、良机、良种、良法、良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绵阳通过对农田进行小并大、短并长、弯变直、陡变缓等宜机化改造,达到耕作道与地块连通、地块互连相通、地块平整、地力提升等要求,实现机器能穿梭自如作业等目标。
具体改造中,各地则因地制宜。“我们项目的主要建设内容是将地块互联互通,修建地块进出坡道,完善农机化生产道路,满足大中型农业机械进出地块需要,缓坡化旱地等。”刘果说,项目建设后期,鹅溪镇将积极探索、着力构建生态种养循环农业产业发展模式。
机械运作托起“粮农”增收新希望
对于江油市大堰镇集贤村村民来说,过去秋收时,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其他村组用收割机很快就将粮食收回家,满心羡慕。如今他们也将迎来这样的日子。
“过去,这里还是大片的闲置地。我们共计划总投资1980万元,改造耕地2500亩。”当地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已全部完成改造面积2500亩,其中水平条田2200亩,坡台旱地300亩。
该负责人口中的“改造”也是绵阳市开展的宜机化改造项目之一。
土地宜机化改造,当地即通过打破原有田埂,根据地形重新设置田块,做到田块方正,利于机械化耕作。同时,通过地力培肥、田块连通、完善渠系等举措,让田地满足中大型农机能够进入作业的这一要求,进而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出效益,具有低投入、高产出的特点。
记者在现场看到,集贤村土地宜机化整治后的土地已由曾经的巴掌田成为连片大田,梯台已变成缓坡,农机可以直接沿直线到达。对于宜机化改造的前景,村民表示很期待:“宜机化改造后的田土还是各家的,还可以采用机械化作业,比以前的效率高很多。”
据了解,目前,全市已全部完成“五良”融合产业宜机化改造面积6000亩。市农业农村部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改造,耕地面积普遍增加,中大型农机代替人工和小型农机作业,水田每亩将节约成本,土地生产能力和流转收入也将获得提升。
地块实现宜机化改造,农业生产方式也随之改变。“目前,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预计达68.8%。”该负责人说,绵阳市还将进一步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广泛宣传农机新机具新技术,让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户亲身感受到推广农机化新技术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通过邀请相关专家讲授农机新技术,提高系统人员业务水平,加快加强对村民的宣传引导,使村民尽快地掌握农机新技术。
新闻推荐
照顾瘫痪弟弟23年,“好大哥”用时间兑现承诺: “只要我在一天,就要照顾你一天”
陈益凡给弟弟喂饭先是自己下岗,妻子不辞而别;紧接着母亲因父亲去世伤心过度,一病不起;第二年,弟弟又患上行动不便的“怪病”…...
盐亭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盐亭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