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佐 以字为伴以书写吾心

绵阳日报 2020-12-13 07:10 大字

王佐在创作中

元稹《南秦雪》

“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年少读私塾,爱上写毛笔字,通过刻苦学习、执着追求,从业余书法爱好者达到专业水平,并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对于83岁的老人王佐来说,书法是一生的挚爱与陪伴。如今已耄耋之年,老人仍笔耕不辍,在其毕生挚爱的书法艺术中,老有所为,成为老年学书人的榜样。

因为喜爱苦练书法

王佐,1937年出生于绵阳盐亭,儿时就读私塾,学写毛笔字是每天的必修课,更是学业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那时候老师题写范字,学生依样临写,老师还会逐字点评。因为我写字认真,常常受到老师的夸奖。父亲知道后,特别高兴,专门购买古人的字帖给我学字所用。”王佐说,老师的鼓励、父亲的支持,让他对写毛笔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为后来学习书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加工作以后,大部分时间忙于工作,无暇临帖,导致曾经一度中断了毛笔字的练习,直到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才得以恢复。”老人回忆说,那时候写字的机会多了,他书写的劲头也足,除了临帖外,但凡盐亭县境内外写的好的碑联、牌匾,都会心摹手追,不断临摹。久而久之,王佐在盐亭“小有名气”,经常被找去题字。如今,在盐亭的一些寺庙、学校、酒店都还能看到他的字。

1997年,王佐退休,到绵阳定居。对他来说,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了,却是他学习书法的另一个起点。

独特风格成为榜样

来绵阳后,王佐练习书法有了充足的时间,信息也多了,通过绵阳书法家们的指导,交流学习,不耻下问,厚积薄发,慢慢地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书法风格。

王佐崇尚晋唐法帖的清俊优雅醇和之旨,坚守“不激不励,风规自远”的羲之书风,博采宋元明清诸家所长,一生执着追求,从不懈怠。纵观他的作品,可以看出,他特别讲求基本功,注重章法谋篇,重视在作品中注入自己的情感,既坚持传统,又追求新意,形成了清秀飘逸、自然流畅的风格,广受世人喜爱。

2006年,王佐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法集《从心墨迹》,展示了他深厚的功底与文学素养。2016年,耄耋之年的王佐再一次出版书法集《予心集》,该书法集展现了王佐从业余书写到专业创作的转变,他将日常技巧性书写注入情感情绪,注重章法谋篇的视觉形式,将内心世界丰富的情感寄托于书法作品的形式空间,化茧成蝶,更符合当代人的审美情趣,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书法创作中,王佐始终坚持‘不激不砺,风规自远’的精神,并将这八个字作为处世为艺的最高准则,不随时流,毁誉由人,完成了‘书如其人’的心路历程,也塑造了谦谦君子、敦厚长者的理想人格。”时任绵阳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杨光文认为,王佐诠释了“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成”的可能性,更是老年学书人的榜样。

心系家乡传承书法

如果说王佐在少年时期练习毛笔字是为了满足浓厚的学习兴趣,那么晚年学书法则是陶情冶性,寄托情怀,充实生活,尤其是进入耄耋之年,王佐仍然笔力劲健,线条流畅,运笔挥洒自如,其作品多次入展全国及省、市书法大展,不仅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还被选为绵阳市书协、绵阳市政协诗书画院等9家单位的书法顾问。

一直以来,王佐都关心盐亭书法的发展。早在1989年就和廖仲宣等人率先筹建了“盐亭县书法楹联工作者协会”,期间,经常组织会员学习交流,筹办展览等。即便退休定居绵阳后,王佐仍心系家乡盐亭的书法,和书友们共同筹备“盐亭·阆中书法联展”,使盐亭书法第一次走出盐亭,又举办“嫘祖故里书画展”,成立“绵阳嫘祖书画院”,不定期开展书画艺术学习交流活动。

在王佐看来,书法艺术是人民大众的艺术,为此他常常参加送文化到学校、到乡村等活动,让大众感受到书法的艺术和魅力。如今在位于闹市的家中,只要有时间,王佐依然坚持创作。“书法陪伴了我大半辈子,所以只要还能提笔,我就要坚持写下去。”

新闻推荐

家乡这么美 我坚定了返乡创业的信心

□本报记者李锦辉“这几年村里的环境变化太大了,烂泥路变成了水泥路,低矮的老房子变成了别墅那样漂亮的村居,河里的水变清了...

盐亭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盐亭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