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红外眼”看穿年龄 这座古寺“老”了近300岁 这座元代木结构建筑于今年10月升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花林寺大殿梁架花林寺大殿外观
碳十四测年加上红外摄影技术,原先被认为是明代建筑的盐亭县花林寺大殿,又长了近300岁,成为四川为数不多的元代木结构建筑之一,并于今年10月升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红外眼”发现的木材上的题记中,考古人员注意到,李、蒲两姓已繁衍生息700余年,至今当地仍以李、蒲等姓人家为主——这在经历了多次大规模战乱和移民的四川实属罕见。
700多年后,原来的庙子也成了小学校的一部分,李、蒲姓氏的后代在里面上学。考古人员感慨:“希望孩子们知道,700年前祖先对后人的关怀和期望,就书写在头顶的那根房梁上。”
调查
这座古建筑始建于1311年
花林寺位于四川省盐亭县东北约35公里的富驿镇火星村。2011年起,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古建研究所对花林小学内的花林寺大殿先后进行多次调查。古建研究所馆员赵元祥介绍,最初他们注意到,大殿前檐采用“减柱造”做法,将三间合为一间,用一根通长11米多的大额承托斗栱,“带有早期建筑特征。”
不过,当时大殿作为教室使用,“上部梁架被吊顶完全遮挡,无法深入调查。”于是,在2012年维修施工期间,再次前去调查。那次调查中,通过建筑考古学方法分辨出建筑始建时期和后期改动的构件,并对各类木构件取样进行碳十四测年,测定始建期木材距今约700多年,后期改动木材则分散在多个时间段,同时还发现了多个时代的墨书题记。
2015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古建研究所又用红外摄影技术重新拍摄题记,使原先因木材变色而难以辨认的墨迹清晰显现,发现了大元辛亥年题记,“确认了大殿创建的具体年代为元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
因大殿内有“大明万历”题记, 此前文物部门一直将其登记为明代建筑。这次的调查结论,认定花林寺大殿创建于元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比过去认为的建造年代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提早了近300年。”
惊喜
升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元代木结构建筑在四川显得尤为珍贵。”赵元祥告诉记者,四川现存的元代木结构建筑,仅有大约10处,“这和历史上遭受战火有关。”而这些元代的木结构古建筑主要集中在阆中县、南部县以及剑阁县的交界处,“当时这些地方位置偏僻,受到军事政治的影响比较小。”
今年10月7日,国务院核定公布了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盐亭花林寺大殿名列其中,并将年代更正为元代。
此外,利用此次考察中运用的方法,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古建研究所新确认了省内20余处古建筑的建造年代,修正了不少以往的错误认识。据悉,这些成果将于今年11月在第三届“国际建筑遗产保护与修复博览会”上展示。
罕见
延续700年的四川家族
在盐亭县花林寺大殿中,发现的20多条墨书题记,不仅能用来判断建筑年代,还透露出与建筑相关的人和事。
根据题记内容,花林寺大殿是李昌祖和蒲氏夫妇一家为送儿子李德荣出家而兴建,自元代起,由李、蒲两家世代捐修(之后有新出现的“刘”姓),是他们家族的香火庙。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赵元祥解释,在元代,民户赋税繁重,而佛道寺观则可享受优惠政策,因此许多家族将土地寄进寺观,但仍掌握土地收入,以此减轻经济负担,让自家子弟出家更是便于掌控土地,避免家族与僧道发生争执。
赵元祥记得,调查中他们曾经问过当地人,“当地至今仍以李、蒲以及刘姓为多。”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古建研究所还调查过建于元代的南部醴峰观何家香火庙、蓬溪金仙寺令狐家香火庙、阆中永安寺鲜于家香火庙,但这些家族早已不知所踪,“唯独花林寺的李、蒲两家在当地繁衍至今,这在经历了多次大规模战乱和移民的四川实属罕见。”
赵元祥介绍,花林寺大殿的形体,已经得到修缮保护,并通过三维扫描、全景摄影、测绘图等方式记录保存下来。
在他看来,建筑的精神内涵也在潜移默化中传承。赵元祥表示,花林寺大殿营建的本意,正如题记中族人的祈愿——“惟冀门业兴隆,子孙昌盛”,古人通过拜佛求神、躲避赋税求得家族兴旺。1952年,花林寺改为小学。时至今日,仍有李、蒲家族后人在花林小学读书。他们还在学校里面专门找来李、蒲、刘姓的小朋友合影。“希望孩子们知道,祖先对后人的关怀和期望,就书写在头顶的那根房梁上。”
2011年第一次去调查,赵元祥印象里,大殿还被当做教室,之后慢慢减少了使用,最近一次他去那里是2018年上半年,“看得出来,很少用了,桌子上都积了层灰。”记者也从当地文管部门了解到,作为学校的一部分,目前大殿已经空置出来,并且用电设施均已撤除。
在赵元祥看来,这样的古建筑可以适当使用,“在使用中发现问题,及时处置。”
红星新闻记者
彭亮 胡挺 图据受访者
新闻推荐
警方追回嫌疑人售卖125头生猪20余万非法所得后将钱分发给受骗养猪户。 盐亭县公安局谢靖图四川绵阳市盐亭县6名生猪...
盐亭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盐亭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