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乡村“母猪壳”

华西都市报 2017-09-13 03:19 大字

□赵平

做盐亭女婿快要三十年了,头一次去老婆的老家,竟是因为“母猪壳”的缘故。

五月里的一个周末,同一群朋友一大早乘车从县城匆匆经过,到了盐亭,除去在老场镇逢场赶集、喝茶闲逛,最值得一记的当然就是在镇上饭店吃“母猪壳”了。

“母猪壳”学名也叫作鳜鱼,其实就是盐亭县独有的野生小桂鱼,唐诗里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这鳜鱼说的就是它。盐亭的两河、毛公一带河水清,水质好,“母猪壳”就繁衍生息在这条梓江河的岩坎石缝当中,白天睡大觉,夜间出来觅食活动。这河里的鱼本来不多,也不大容易捕捞,随着知名度不断传播开来,现在吃鱼的人渐渐多了,这“母猪壳”也就愈发金贵起来。

两河镇上的这家“刘四娃母猪壳”饭店是典型的四川家常风味,听同行的朋友介绍,饭店师傅的手艺绝对拿得过勾,菜做得很有特色,“母猪壳”更是饭店的招牌菜。

趁同伴点菜的空隙,我找到那位不知是老板还是老板娘的大姐,说要看看这“母猪壳”到底长个啥样。她带我进到厨房,从一旁的水池里麻利地捞起来几条,那鱼在网兜里激烈的扑腾着,溅起来一片片水花。

凑拢去细细的看,鱼的个头都不大,一般也就巴掌大小,尖嘴巴小脑壳,身体厚厚扁扁的,很有肉头,没有鳞甲的身上长满了不规则的黑褐色花斑,短小的尾鳍正有力的上下煽动着。

我问大姐,这鱼为啥取了个“母猪壳”这个怪头怪脑的名字,大姐笑言说她也不晓得,反正从小就听老辈子这样称呼,可能因为鱼的样子长得丑,所以名字也就取得丑吧。

大姐这么一讲,我才发现,撇开体型、花纹不说,光看这鱼尖溜溜的嘴巴,下唇又长又翘,比起上唇要冒出去很多,这副长相像极了我们俗称的“地包天”,确实丑得可以。

师傅的手艺真的不错。凉拌牛头皮、凉拌厚皮菜、凉拌马齿苋、风干鸡、清炒茄子丝、回锅肉……上来一样,洗白一盘,风卷残云,痛快淋漓。不过说到底,这些只能算作开胃菜,再是吃得舒心开怀,大家却都眼巴巴的盼望着那名字并不动听的压轴美味尽快亮相。

伴随着一阵欢呼,一大盘“母猪壳”终于隆重登场,巴掌一般大小的“母猪壳”横七竖八的躺在红亮诱人的汤汁中间,面上撒了一大把绿油油、白生生的芹菜叶和葱节子,红白绿的搭配让人眼前一亮,一股子逼人的麻辣油香让腮帮子一阵阵的发酸。

见众人按捺不住、兴奋躁动的阵仗,我赶忙一阵狂喊,莫慌莫慌,等我先照张相哆!一桌人像集体患上了耳聋症,哪还有人理会我,心急火燎的筷头齐举,一人一条捻进碗里,不亦乐乎的干开了。

细嚼起来,鱼肉的肌理口感有些类似耗儿鱼,但又远比耗儿鱼细嫩鲜美得多,虽然嫩气,却又不像蒸鸡蛋那般的入嘴即化,连着几口下去,直觉得嘴皮子发粘,想必这鱼肉里富含着胶原蛋白,营养丰富啊。

一轮下来,盘中早已不见了“母猪壳”的踪影。喊师傅把盘子端回灶房去,加了些豆腐、魔芋、藕片、青笋、苕粉、面鱼儿之类,就见青白灰褐的配菜被浓烈醇厚的汤汁浸泡得红头花色,油润饱满,清香四溢。

待桌上盘清菜尽,各人面前都只剩下一堆显眼的鱼骨了,大家这才松口气。

新闻推荐

群策群力治水管水 共同守护碧水清流——盐亭全面推进河长制工作纪实

九月的盐亭,河岸整齐,绿草茵茵,水韵悠悠。在梓江河盐亭段,巡河员谢显峰正撑着小船打捞河道中的垃圾和水葫芦。今年6月以来,成为巡河员的谢显峰有了“新领地”,每隔几天便会到“领地”上巡视一番。自今...

盐亭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盐亭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