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盐亭光禄山:因杜甫诗句而名扬天下

绵阳晚报 2017-09-03 15:56 大字

刘永(绵阳)

光禄山距离盐亭县城东十里,是一座普普通通的小山,然而正如唐代诗人刘禹锡《陋室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诗圣杜甫一首《光禄坂行》却让这座毫不起眼的小山名扬天下。

《光禄坂行》唐·杜甫

山行落日下绝壁,西望千山万山赤。

树枝有鸟乱鸣时,暝色无人独归客。

马惊不忧深谷坠,草动只怕长弓射。

安得更似开元中,道路即今多拥隔。

唐代的“安史之乱”给国家带来了深重灾难,诗圣杜甫也因此被迫举家迁入四川。宝应(762-763)、广德(763-764)年间,杜甫流寓梓州(今四川三台县)。广德元年(763)秋末,杜甫独自一人,经盐亭前往阆中悼念死在那里的老友房琯。初冬,他接到女儿病重的家信,于是急匆匆地从阆中返回梓州。当他路经盐亭县城东十里的光禄坂,当年春天第一次到盐亭时感受到的欢快心情早已经荡然无存了。昔日畅通无阻的官道,如今已成为盗贼出没之地,杀人越货的惨剧时有发生。一路上,他不仅忧心在梓州生病的女儿,还害怕沿途遭遇不测。真是愁容满面,胆战心惊,感觉每前行一步都是那么艰难。杜甫抚今思昔,感慨万千,写下这首《光禄坂行》。诗中“开元”是唐玄宗年号,开元(713-741)时期,国富民安,道不拾遗,史称“开元盛世”。然而仅仅过了十多年时间,国家就变得四分五裂、满目疮痍,诗人怎能不感慨万千呢?杜诗号称“诗史”,由此也可见一斑。这首《光禄坂行》声情并茂,被后世评说为杜诗伤今思昔的名篇。

到了南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建安(今福建建瓯)人蔡梦弼在《杜工部草堂诗笺》中注释说“光禄坂在梓州铜山县”。梓州即今三台县治,铜山县即今中江县广福镇。《杜工部草堂诗笺》五十卷广为流传,影响很大。对光禄坂在中江县广福镇的解释,后世杜诗注家大多沿用了蔡梦弼的说法,几乎成为信史。《中江县志》《四川通志》皆载“光禄坂在中江县”。光禄坂本在盐亭,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盐亭县志》中载:“光禄山,在县东十里,杜工部有光禄坂行。旧注光禄坂在铜山县,按铜山县并入中江,今中江无此坂名,而盐亭县东有光禄山,长坂里许,即此无疑。”然而地方县志影响不大,《盐亭县志》也就只能自说自话了。直至1984年,在盐亭县黄甸乡南山村出土的一块北宋石碑,才推翻了蔡梦弼的这一说法。

该石碑两面皆有碑文。一面横刻,共九十二个字,是由盐亭县令程縯、县尉何览合刻的题咏诗。诗为北宋著名书法家薛绍彭(字道祖,号翠微居士)所作。

光禄坂高盐亭东,潼江直下如弯弓。

山长水远快望眼,少陵过后名不空。

当时江山意不在,草动怕贼悲途穷。

客行益远心益泰,即今何羡开元中?

题款曰:崇宁元年(1102)闰六月二十五日,道祖再按盐亭,经光禄坂,留题顿轩。

薛绍彭是北宋著名书法家。官至秘阁修撰,出为绵州梓潼路漕。时以翰墨名世,善品评鉴赏。与米芾为友,历来书家对其评价甚高。与米芾齐名,人称“米薛”。石碑另一面为纵刻,四百零八个字,为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九月十七日,当地人唐世荣施舍土地给寺庙的契约。

石碑被当时的盐亭县令程縯、县尉何览,立于光禄坂东十里的普明院佛寺内,后来埋于尘土。此石碑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不失为一件十分珍贵的文物。这块石碑的发现也无可辩驳地证明了杜甫《光禄坂行》诗中的光禄坂在盐亭。盐亭著名文史专家刘泰焰先生据此写有《杜诗<光禄坂行>作于何处》《光禄坂在盐亭》等文章,成为当年杜甫研究的重要成果。

其实在《全宋诗·程公许》卷中也有盐亭光禄坂诗一首,诗曰《盐亭登高山庙》:

晓驰光禄坂,暑憩盐亭县。

嵯峨山叠云,窈窕江横练。

长怜少陵叟,浪走天涯篇。

耿然臧国心,甘作忍饥面。

世难今略平,军行余后殿。

凭高慨往哲,欲去有余恋。

作者同样追怀诗圣杜甫,同样行走光禄坂,还登临游览了县城后山高山庙。程公许,字季与,叙州宣化人(今四川宜宾),嘉定四年(1211)进士,后官至刑部尚书。程公许这首诗正可与薛绍彭诗互为呼应。

诗史相证,说明从唐宋时期开始,途经光禄山的这条道路历来就是一条重要的官道。有道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古人由秦岭方向入蜀,历经千辛万苦,越过崇山峻岭,来到“川北门户”利州(四川广元),横亘在他们面前的又有“天下第一险关”剑门关。为避开剑阁天险,古人往往自朝天驿(四川广元北)舍陆觅舟,从嘉陵江顺流而下至阆州(四川阆中),然后舍舟登陆,西行通达。这条路线称为“南路”。不难发现,这条当时让杜甫担惊受怕的道路正是“南路”,而光禄坂正处于这条“南路”之上。

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将全国分为十五路,宋仁宗时又增至二十六路。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为路、州、县三级。北宋巴蜀分为益(成都)、梓(三台)、利(广元)、夔(奉节)四路,称“川峡四路”。至南宋改为四川路,成为“四川”得名之始。当时,沿习唐代将成都府称为“西川”、潼川府(梓州)称为“东川”。由成都府、潼川府至阆中、巴州(四川巴中)、果州(四川南充),盐亭都是必经之地,盐亭县也因此被古人称为“剑门后卫”、“巴蜀咽喉”。

从盐亭县城出发,驱车沿着梓江河向东南方向行驶,行至临江村冷铺子,再沿今义盐公路,向东行驶,可直达今定光场。这段路程古时都是山路,而途经光禄山这一段山路便是光禄坂了。当地的百姓,称光禄坂为“光落坡”,称定光场为“腚光坡”。民间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个穷困落魄的书生路过此地,不幸在光禄坂遇上了强盗。因为身无分文,实在太穷,无奈之下,强盗便将他的衣服剥了去。谁知走到定光场这个地方,又遇上了强盗,结果书生连穿的裤子都被抢了去。这个穷书生气愤极了,便将此二处地名取名为“光落”和“腚光”。以警示后人:这一带常有强盗出没。可是这样的名字实在不雅,后人又将其改为“光禄”和“定光”了。

随着时光流逝,那些古老的驿道早已弃置不用,弯弯曲曲的青石板路静静地隐藏在杂草密林间,像一首古老的歌述说着幽幽的月岁变迁。光禄山下的冷铺子仍然保留着部分清代古建民居,依稀可见过去驿站残留的身影。“冷铺”是古时供往来传递文书的驿卒或地方兵役歇宿的地方,因大都设在冷僻之处,故称。明清时期把乞丐的住所也叫“冷铺”。冷铺子是古地名,现在临江的老百姓都习惯把此地叫作吊脚楼。冷铺子古建民居系清末年间建筑,距今已近200年左右。其总体结构为三叠五进的四合院,主体占地东西、南北均在200米开外,房屋上中下通高50米左右,总建筑面积在3000平方米以上。新中国成立后,临江公社曾长期把这里作为办公场所。后来公社搬迁,部分房屋被拆除。冷铺子古建民居建筑上依大牛山、光禄山,下傍梓江水;坐北朝南,重檐歇山式,全穿斗木结构;主檐角造型均为扳起的翘角。由此古建民居基础部分起步上山,建有可供5人并行的主通道,青石台阶有120余级,再由此而上,即是光禄坂了。

如今的光禄山正以其秀丽的风光、深厚的人文底蕴吸引着八方游客,成为人们登临怀古、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稿约

本栏目围绕绵阳的地名典故、人文传说,向广大读者征集“地名故事”。欢迎投稿或提供线索。投稿邮箱:davideng@163.com

新闻推荐

四川省建立环境保护督察追责问责工作机制 突出“稳准狠快”倒逼问题整改

四川日报讯8月22日,四川省迎接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工作领导小组发布消息,截至8月22日12时,四川省21个市(州)对中央环保督察组移交的173件信访问题开展问责,已处理569人。按照中央要求,督察地方党委...

盐亭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盐亭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