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盐亭八角镇青松村驻村农技员张洪—— 奔走田间地头 催生致富之花

绵阳日报 2017-07-07 07:32 大字

□本报记者安达福

“想要村民脱贫致富,就得发挥当地优势,找到合适的发展项目。”省“五个一”帮扶力量驻村农技员张洪在自己的驻村日记中这样写道。在张洪的努力下,如今,行走在青松村的田间地头,目之所及是一片姹紫嫣红的花海。

两年前,在盐亭县八角镇农业服务中心工作的张洪承担了青松村的脱贫驻村农技员工作。成为驻村农技员后,张洪不仅对村民进行农业技术指导,还千方百计引进项目,带领村民增收致富。前不久,张洪被表彰为省“五个一”帮扶力量驻村农技员先进个人。

摸准实情开良方多方努力引项目

“只有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才能带动村民脱贫致富,有了产业,村民也就有了盼头。”

——摘自张洪《驻村日记》

八角镇青松村属于典型的丘区贫困村,此前无特色产业,村民收入仅靠传统种养殖业。穷则思变,张洪与村“两委”干部通过调查,决定利用该村生态环境好、森林覆盖率高的特点,发展特色种植。说干就干,张洪经过多方考察和努力,成功引进“七里花乡”项目,并成立了四川亿尚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既然下定决心要干,就要做大做强。”张洪告诉记者,为打造高标准、大规模的观光旅游风景区,他与技术人员每天走村入户,丈量田地,画出规划草图,通过规划,亿尚公司准备投资4个亿,将青松村和附近几个村连片打造成“山顶彩叶成林,山中花乔缠腰,山底百花似海”的观光旅游风景区。舞台已经搭建好,如何唱好这出戏,张洪可谓呕心沥血。他多次协助亿尚公司召开技术培训会,开展土壤、肥料、栽种、除草、管理等专题培训,并对百合及花树的种植技术进行指导。如今,该项目已流转土地1200余亩,种植百合、海棠、樱花等十多个品种。

产业扶贫见实效农户脱贫有信心

“农民最缺的就是技术,有了技术,不愁脱不了贫,致不了富。”

——摘自张洪《驻村日记》

在张洪的努力下,“七里花乡”科技农业博览园发展势头良好,形成了一业带多业、一业扶多人的产业致富格局。仅2016年青松村农民就获得土地流转收入和青苗补偿收入59万元,农民就近务工收入210余万元。“现在,我们能挣两份钱,一份来自土地流转,一份来自基地务工所得。”在“七里花乡”基地务工的村民董怀高算了笔账,除开土地流转的3000多元,他和老伴有空就到基地务工,每天每人收入50元,一年下来至少收入1.5万元。

除了帮助村民引进项目,张洪还为产业贫困户董明镜免费提供水稻育秧、栽培、管理、收割全程技术指导。“有一次,水稻涨势不好,出现问题,可把我急坏了,多亏小张帮忙。”董明镜回忆说,只要水稻有啥问题,找张洪准没错。我家今年的水稻涨势良好,预计每亩产量超过500公斤,收入将达到5000多元。

在张洪与村“两委”干部的共同努力下,青松村目前已初步形成了特色产业引路的增收脱贫、致富奔康发展格局。“下一步,我将继续搞好技术指导,为青松村的产业发展献计献策,让贫困户早日脱贫奔康。”张洪语气坚定地说。

新闻推荐

文同 艺术成就叹为观止 循官良吏名垂青史

“苏东坡说,他的友人文与可习书甚久而不见成功,后来一人独行山径,见二蛇相斗。他从相争斗的两条蛇身上的律动,获得了灵感,把蛇身上那种矫健的动作吸取于笔画之中。”这段话出自作家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盐亭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盐亭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