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赏析
摘要:荷塘月色之景优美和谐,呈现极宁静的环境,这是与现实世界相对的另一个世界。在这种世界里,自己可以遐想可以自由。作者为了将荷塘月色之美写到极致,运用了极美的词,极佳的修辞。他注重形体描述,说荷叶如同亭亭舞女之裙,荷叶的姿态万千,用袅娜与羞涩写出花的娇艳美态,又把花说成是明珠、星星、美人,具体可感的美,把灰暗路灯光说成是渴睡人的眼,形象而生动。
《荷墉月色》乃现代文学中脍炙人口的佳作,文章中透露出多方面的美.如结构之美,语言,而更重要的美则在于她展现的画面之美,每次阅读着这篇美文,一幅幅清新、美丽的图景立即映现在眼前:田田绿叶,朵朵荷花,缕缕清香,溶溶月色,像朦脱的梦一又像渺茫的歌,那里有画、有诗、有情、有深邃的意境。这让你不得不赞叹。
可在赞叹之余,我却发现朱自清一反中国传统写景之法。如果说朱自清是画家,那他一定是一位出色的西洋画家,他的画已不同于中国传统风景画。我们知道,中国传统绘画即国画,特别注重的是一种意境上的美,重神韵,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是分不开的。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总是重精神修养,重境界的提升。而从文学角度来说,朱自清已非传统求意境之美的文人,中国古人写景重神韵,留大意,给我们想象的空间。初中语文文学论文如杨万里《小池》中“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短短两句诗便勾勒出一幅盎然的春意图。再如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几个简单意象组合,这中大意的神韵便跃然于诗中。就说现代作家余光甲,他的著名散文《听听那冷雨》中“听听,那冷雨”“杏花,春雨,江南”,只有十几个字就将“雨”,尤其是江南的雨的神韵之美浮现于读者心中。
而朱自清《荷塘月色》的景物之美则是一种有别于中国传统文学的美,朱自清写景特别重写实,看完之后,宛然一幅美妙的西洋油画浮现在你面前,你赞叹它是知此的真实如此的绚烂。我想这与朱自清接受西方新思潮的影响是分不开,西方文学重写实精神,总极力把人间的真实复现出来.这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已展现,作者写荷塘写月色,花重笔墨,调浓色彩,极细腻,一花一叶,一水一光都极尽表现,虽有神韵,单透出的是非常实的神韵。
一、底色鲜明,背景突出
作者在细写荷塘时总有一个潜在的背景,那便是淡淡的月色,只要是细心深入的读者都能感受,田田的叶子如此美,弥望皆是。那些荷花,说成是白花,运用了比喻,如同一粒粒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晶莹剔透,洁白润泽,风吹荷叶宛若凝碧波痕,在脉脉流水映照之下,又更见风致,这一系列亮丽之美,都有一个鲜亮的底色做背景,那就是月色。再说他写月色,静谧祥和之美,这种美又是在亮丽的荷塘之上展现出来的。
二、善用透视,极具层次
所谓透视法,这是西洋画中常用的一种技巧,就是在平面上表现立体之物,如西洋画中的市街、房屋、家具、器皿等,形体很正确,竟同真物一样,若是描写走廊的光景,竟可在数寸的地方表现出几丈远的距离来,这就是夕阳画的透视技巧,求真求实。
朱白清笔下的荷塘月色极重层次感,荷塘为月色下的荷塘,即便是荷塘四周,远近的层次感也很强,描写月色下的荷塘时,由远及近,从上至下,写到叶子、花、流水,层次感极强,就像一位画家在介绍他得意的油画,有同时符合我们的接受逻辑,写到荷塘上的月色,由光及景,由上到下,韵律和谐,调节匀称,绘画来的绚丽。田田的叶子,碧绿欲滴,白白的荷花,洁净耀眼,即使是流水也都透着脉脉之情,这让人见了无不喜爱。写到月光时又有黑影相伴,阴阴的树色又呈现朦胧之美。这些可以看出朱自清在不断追求画面上的美,追求光及色彩变,讲究光和色的调和,从而绘出一幅色彩绚烂的西洋油画。
三、视觉感强,和谐悦目
朱自清《荷塘月色》的美景注重优美和谐的构思之意,打破了画面焦点透视和真实时空的束缚,存造境过程丰十分重视画面上的笔墨、形体、色彩、章法、形势等给人视觉上产生的极强的形式美感。
荷塘月色之景优美和谐,呈现极宁静的环境,这是与现实世界相对的另一个世界。在这种世界里,自己可以遐想可以自由。作者为了将荷塘月色之美写到极至,运用了极美的词.极佳的修辞。他注重形体描述,说荷叶如同亭亭舞女之裙,荷花的姿态万千,用袅娜与羞涩写出花的娇艳美态,又把花说成是明珠、星星、美人,具体可感的美,把灰暗路灯光说成是渴睡人的眼,形象而坐动。
同时,作者在描写此景时,特别重视章法,由月色下荷塘到荷塘上的月色,再到荷塘周围,由主体之景到四周的景,极重章法,在写景中,又处处流露作者的情感,那就是极尽喜爱而沉静于享受之情。
综上所述,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美景,宛若一幅美妙的西洋油画,它一反中国国画所追求的的意境之美,而追求那种完全富有真实性、色彩浓郁、层次感鲜明之美。这种写景方法与西方文化是相一致的,朱自清这样写,与他接受西方新思潮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盐亭县高灯镇初级中学 何腾)
新闻推荐
产业“造血”村民“摘帽”有底气——盐亭金禄村脱贫攻坚现场见闻
□本报记者黄小芹初冬时节,寒意渐浓。走进盐亭县黄溪乡金禄村,一条条水泥路直通农户家中,一幢幢新房林立其中。有的村民忙着在脱贫产业园里务工打杂,有的村民忙着在“家门口”耕作养殖,一片繁忙景象,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