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件事解开群众“心中结”——盐亭八角镇青松村见闻
“你看,我们村去年办了三件事,修了一条3.9公里的水泥路,农网改造已完成,出行难、用电贵、听广播难都得到了解决,能不高兴吗?”说起盐亭县八角镇青松村过去一年的变化,村民范德锐大爷满脸堆着笑。
过去,青松村出行难、用电贵、听广播难,群众怨气大。去年,该村从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抓起,调动群众的致富积极性。如今,走进青松村,只见一条崭新的水泥路贯通全村,整齐的电线杆串联起家家户户,悦耳的喇叭声更把人带到资讯的前沿,1200亩优质粮食基地、100亩核桃基地欣欣向荣。
一条路 提升致富积极性
青松村地处龙门山与李二大山之间的夹皮沟内,每逢下雨,道路泥泞,日用品运不进来,农产品运不出去,群众怨气大。这引起了村两委班子的深思。去年一开春,村书记王全能、村长董明飞召集村民代表开会,决定整修村道。村上成立了“一事一议”筹备小组,核算公路造价,人平集资750元,共筹集资金30余万元;争取镇党委政府支持,积极与市县交通部门衔接,争取项目资金97.5万元;利用人脉资源,向社会集资12万余元;精心施工,加强质量监督,修建了一条长达3.9公里的水泥路。路通了,群众思想也通了,发展产业的积极性提高了。
一条线 解决村民用电难
去年,几名群众反映,他们的电费高达2元一度,家里的洗衣机、电冰箱成了摆设。村两委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们积极与县电力公司衔接。去年5月,县电力公司组织施工队进场施工,村上主动协调解决施工中的各类问题21个,群众户平投资130元,并积极参与工程建设。目前,该村的民用电每度只有0.52元,群众开心地笑了。
一只喇叭 密切干群关系
在实施“村村响”工程中,村两委筹集资金1.5万元,对原有广播线路进行改造,改造线路11公里,安装高音喇叭11只,把党和政府的声音及时传达给了群众。同时,推行“卡式”工作法,村两委成员把姓名、职务、职责、联系方式印在卡上,发给每户群众,主动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难题125个,密切了干群关系。
(冯兴怀 本报记者 张晓明)
新闻推荐
日前,一些在城区租房的市民打进本报新闻热线13035636555反映,他们给房东交水电气费时发现,他们“享受”着特殊待遇:3.5元1吨水,1元1度电,3元1方气。每月的水电气费开支就占很大一部分,害得他们连洗...
盐亭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盐亭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