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然印盒山 遗存明末清初铁脚寨

绵阳日报 2021-12-26 07:06 大字

俯瞰印盒山

寨门

寨墙

印盒山,位于三台县鲁班水库附近。

“说起印盒山,估计没有几个人知道,当地人倒是对印盒山上的铁脚寨知道得比较详细。”当地人周义富说。在老鲁班场红土地,记者经过多方打听,才算清楚了这座山的具体位置。

印盒山处于两县交界处,在过去,这里是三台南路通往成都的一处通道,山上至今遗存着明末清初修建的山寨。

□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刘毅胥江文/图

印盒山位于绵阳三台、德阳中江交界的三台鲁班梧桐沟。从绵阳出发,来到鲁班水库,沿水库环湖道路可以到达鲁班、三柏、红土地等场镇,印盒山就在距离红土地2公里的地方。

红土地是原来鲁班镇所在地,老鲁班镇现在已经淹没在水库之中。但要了解这里的历史人文,还得从鲁班的传说开始。

鲁班是中国建筑的鼻祖,古往今来的各种传说中,留下了许多和他有关的发明创造故事。相传很久以前,三台县有个无名的小场,场口有座小木桥,经常被洪水冲垮,给当地百姓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后来,人们商议决定修一座石桥。为了把桥修好,大家特意请来一位经验非常丰富的工匠总管,破土动工那天还特意举行了一个仪式,以求修桥顺利。人群中,有一个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老人,他来到工匠总管面前哀求:“我来帮你打石头吧,不要工钱,只要有碗饭吃就行。”工匠总管打量着眼前的老人,估计他好几天没吃东西了,心生怜悯,便同意让他跟着工匠们修桥。

忙活了一天,老人打了一块背大肚小的猪槽石,工匠总管觉得他手艺不好,没有继续收留他。老人背起猪槽石就走,行至离场口不远的老榕树下,将猪槽石送给了卖果子的老太,并告诉老太,若有人来买,可要价五十吊钱。

石拱桥即将合龙时遇到了麻烦。石匠们打的石头不长则短、不宽就窄,不是放不进去就是掉入拱下。眼看工期快到了,拱桥不能按时完工,工匠总管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心烦意乱时,路过场口看到了老太的小摊前摆放的猪槽石,眼前一亮,买下后拿到拱桥合龙处安放,竟然正合适!石拱桥终于如期建成。之后大家猜想,那位老人一定就是大师鲁班,便将此桥取名“鲁班桥”。

三台县志记载,清雍正八年(1730年)鲁班桥兴场,清末、民国初年属心月乡(驻古井坝),过去是三台南路上一个较为热闹的集镇。修建水库时,鲁班场被淹没,鲁班场搬迁到了水库边的红土地。1992年9月,三台县撤区并乡建镇,鲁班、三柏、太林三乡合并建鲁班镇,政府驻地三柏场镇,1994年迁往鲁班水库主坝旁。2019年底,距鲁班水库不远处的幸福镇也并入鲁班镇。

实际上,在鲁班桥兴场之前,这里已有众多居民了,印盒山铁脚寨就是其中的见证之一。

从山下沿着一条便道,很快就来到了铁脚寨。寨前有一道寨门,寨门上还残存着一副对联,门内用石头砌筑,看得出当年修建这座寨子花费了许多功夫。进寨门后,靠右有一处保留完好,用于站岗、休息的屯兵室;寨门前有20多级石梯、10多米长的寨墙,也还算完好;东面寨门仅残存2米左右的墙体。

穿过寨门,就来到了山顶。除了近年修建的建筑之外,记者在山顶还发现了一口古井,井里仍有水。山顶有一块颇大的石碑“铁脚寨碑”,上面记载了这座寨子当年修建的缘由。碑文记载,为共同抵抗咕匪(白莲教军队),三台和中江的秦、唐、杨三姓共十户人家于1844年共同培修铁脚寨,并轮流当寨主管理;凡到寨中居住的老百姓必须自带兵器,自搭窝棚,没钱的人可以相互借贷;碑上还公布了严格的治安管理等方面的寨规。根据遗址和碑记推测,铁脚寨当年面积上千平方米,人口上千人,寨内自给自足,各种制度健全。“如果不是山寨遗址,谁能想到在那动乱的年代,这里是守护一方百姓的港湾……”正在这里拍摄的成都游客许文霞感慨地说。

记者了解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修建鲁班水库时,由于缺乏石料,曾从寨墙拆除部分石料运输到水库用于建设。而今,用无人机从高空俯瞰,尽管昔日的建筑早已变成了耕地,距离水库不远的山寨仍留着往昔神秘的风貌。

新闻推荐

雨落心田生乡愁 雨田诗集《东南西北风》中的乡愁主题

□白鹤林(绵阳)在文化传承的意义上,一切诗意都指向乡愁。乡愁是人类生存的一种极为普遍的情感状态,也是文学艺术的一个永不枯...

三台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三台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