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小子”的助残情结 记三台县塔山镇残联专干霍海燕
□古良禄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郭若雪
她留着一头小男孩的平头发型,走路一阵风,胆大心细,口齿伶俐,乐观开朗,亲和力超强。她从事残联工作13年,上策下情,了如指掌,成为全镇1918名持证残友的暖心人。
“如果你把残疾人当刺,他们会刺得你遍体鳞伤,你把他们当花,他们会芬芳人间。”这是“假小子”——三台县塔山镇残联专干霍海燕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翻开霍海燕的工作日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满了一件件助残大小事。“残疾人也有自己的人生、自己的感情,他们比健全人活得更艰难,因此他们宣泄情感的方式也有所不同。”霍海燕说。
第一个故事要从青柏村一个叫郑琴切的男子讲起。郑琴切从小因患小儿麻痹症导致一条腿残疾。读书3年,因被同学取笑而辍学在家。2010年,郑母带着儿子到镇上找到霍海燕寻求就业帮助。
霍海燕给母子俩倒茶递水,十分热情。礼节性地寒暄几句后,霍海燕叫郑母去赶场,自己与留下来的郑琴切促膝谈心。暖心的交谈中,霍海燕了解到他会使用手机,但怕人取笑不想学技术。霍海燕就开导他,给他讲一些浅显易懂的人生道理。
“作为基层工作人员,残疾人专干就是维护残疾人利益、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的守护者。”霍海燕表示,残疾人朋友在生活、康复、就业、教育等方面无论大事小事,只要是合法、合理的需求和诉求,都可以向残疾人专干反映、咨询、求助。
在霍海燕的指导下,郑琴切办理了残疾证,也去县城参加各种招聘会。因为他不懂电脑,又无一技之长,好几家单位都没能录用他。2013年,霍海燕为他报名参加市残联组织的残疾人就业技能培训,随后郑琴切由父母送去学电脑。
刚学了3天,郑琴切就打电话给霍海燕诉苦,表示不想继续学下去了。霍海燕软中带硬地回应他: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走完!又过了半个月,郑琴切再给霍海燕打电话时像打了鸡血:“霍姐,我已经会用拼音打字了,每分钟20个!”
学会电脑的基本操作后,霍海燕委托塔山籍在广汉市一家伞厂做门卫的朋友,为郑琴切找到了一份做包装的工作。后来,郑琴切给霍海燕打电话说想调换一个工种,霍海燕又给他做工作,要他安心把原来的工作做好。至今,40多岁的郑琴切还在广汉伞厂工作。
像这样的故事,在霍海燕的助残日记里,还有很多。在宝塔村,霍海燕初次见到残疾人吴廷美时,他住在三间黑黢黢的土坯房里,交谈后才知道,他患有强直性脊柱炎,周身关节僵硬,脖子无法转动,一家人仅靠低保勉强度日。
得知这一情况后,霍海燕开始隔三差五在电话里和他谈心,为吴廷美忙里忙外,还激发其创业意愿,并为他争取到4000元创业帮扶资金。在她的帮助下,吴廷美在手机上做起了微商,搞起了养殖,每月平均有800多元收入。如今,受益于国家政策补贴,吴廷美家里的土坯房已经改造成120平方米的砖混新房。
“我不怕‘跑路’,反而最怕大家‘用不上我’,被需要是很幸福的。我‘跑’出了很多朋友,而且能多做点事,为社区安定和谐出一份力,我也觉得有成就感。”霍海燕说。
新闻推荐
□邓洪特约通讯员刘玉明“小麦油菜收了后,秸秆直接运到农场加工,每亩多收入上百元。”6月3日,在三台县灵兴镇灵峰村,村民...
三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三台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