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不尽长江家国情

成都日报 2021-01-25 01:19 大字

明代祝允明书杜甫《秋兴八首》

清代王时敏《杜甫诗意图》

杜甫草堂钱绍武所塑杜甫铜像

南宋夏圭《长江万里图》局部

许永强 /文

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长江流域奔腾的是中华文明的千年文脉。长江不仅哺育了无数林海草地,灌溉了亿万良田沃土,而且哺育了中国文学,孕育了华夏文明,成就了灿烂的中国文化。在长江流经的这片土地上,在数千年漫漫历史中,有多少诗人因为它的魅力而寻幽探胜、纵情歌唱,又有多少文豪因为它的风姿,写出了不朽的优美篇章!今日起,“天下成都”推出“万里长江寄诗情”系列报道,在诗人的诗歌人生中领略长江文明的壮丽灿烂。

杜甫一生,两次到过长江流域。一次是开元十九年(731年),时逢盛世,20岁的杜甫漫游吴越,一览长江的浩瀚,开阔了眼界;另一次是晚年,他从成都出发,沿江东下,漂泊荆湘,直至去世。

杜甫人生的最后十年漂泊西南,原来设想“青春作伴好还乡”,原以为“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然而生活困顿,羁旅流离。但他没有因身世飘零而沉沦,诗圣生花妙笔尽情咏唱长江,把人生最成熟的经验和最深沉的情感化作沉郁顿挫的诗歌,奉献给了长江,尤其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千古绝唱,为长江文化赋予了新的意境。

青春作伴好还乡

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杜甫暂居梓州(今四川三台县),闻说安史之乱终于被平息,写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喜讯不禁使诗人喜极而泣;“初闻涕泪满衣裳”, 赶忙吩咐妻子收拾行装,准备回归故土;“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诗人仿佛看到了阔别的故土已近在眼前;“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此诗一改平日的沉郁风格,节奏明快,年已半百的诗人聊发少年狂,咏出“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洋溢的诗句。这首爱国主义激情的力作,表现了饱尝战乱流离之苦的诗人对统一太平的歌颂与热盼。

永泰元年(765年)四月,年仅40岁的剑南节度使严武暴病于成都逝世。杜甫在成都草堂悠然闲适的田园生活因好友的去世,骤然改变。五月,杜甫携家离开成都,乘船经嘉州(今乐山)、戎州(今宜宾)、渝州(今重庆市)、忠州(今重庆忠县)、云安(今重庆云阳县),沿长江东下,于766年春末到达夔州(今重庆奉节县)。

怀着社会安定、携家还乡的期盼,诗人心中的滚滚长江水,代表着生命,代表着希望。在蜀地寓居,杜甫对长江并不陌生。宝应元年(762年)初,杜甫登上绵州(今四川绵阳)越王楼,看到山头夕阳将落,楼下江水奔腾千里,水清见底,半轮明亮闪耀江面的壮美景色,写了《越王楼歌》:“绵州州府何磊落,显庆年中越王作。孤城西北起高楼,碧瓦朱甍照城郭。楼下长江百丈清,山头落日半轮明。君王旧迹今人赏,转见千秋万古情。”一动一静,气势豪迈,色彩辉煌,各具风姿,引人遐思。诗中的长江指的就是长江的支流涪江。

这近一年的行程,杜甫没有屈服于老弱病衰、孤独寂寞,反而表现出极大的创作热情,长江沿岸的名胜古迹和山川草木都留有他的足迹,又化作一首首诗作。然而由于生活困顿、战乱不息,杜甫不但不能北归,还被迫顺着长江流域更往南行。

孤舟一系故园心

765年七月,杜甫到达忠州,夜泊长江岸边。诗人悲叹身世不遇、漂泊不定,写了《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前四句写景,既入微又雄阔,此为旅夜;后四句抒情,从反面表明诗人一生都是以立功、立言为执着追求的。“垂”写出了在空旷平野看星的独特感受,“涌”写出了江涌一般的磅礴气势,“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两句诗不仅精于炼字,而且对仗工整、意境雄浑,被称为千古名句。有人指出此两句袭取李白《渡荆门送别》中“山随平野阔,江入大荒流”,但杜诗的意象更丰富、气象更阔大。

765年九月,杜甫到达云安,因病调养半年,其间登临上岸,四处闲逛,留有一些山水作品,如《禹庙》《怀锦水居止二首(其二)》《南楚》《子规》《十二月一日三首(其三)》《水阁朝霁奉简云安严明府》等。病愈后,杜甫又继续行进,于766年春末到达夔州。在夔州都督柏茂林的帮助下,杜甫于第二年迁居瀼西,在那里租赁了几间草屋,买了40亩柑园,修建了瀼西草堂。平常除了打理柑橘园,杜甫还得照看位于东屯的一百亩公田。他所创作的《暮春》《即事》《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园》等诗,描绘和再现了昔日瀼西、东屯的田园风光。等到秋收,为了方便监督收稻,他把家又搬到东屯。

在夔州不到两年时间里,杜甫创作出数量惊人的485首诗作。虽然享受着类似成都草堂般相对安定的生活,但此时的他已没有了当初的情趣和兴致,作品沉郁顿挫,忧国忧民,代表作品包括《秋兴》《咏怀古迹》。

大历元年(766年)秋,杜甫创作《秋兴(八首)》,从中可以体会到杜诗被称为“诗史”的原因。前三首由夔州秋景而生发漂泊之感和长安之思,后五首追忆长安昔日景象,归结到困居夔州的艰难境遇。作品把个人身世与国家盛衰联系在一起,把写景抒情议论融汇在一起,首尾相衔。或即景抒情,“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或直斥无隐,“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或欲说还休,“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在这组诗中,杜甫大量使用“蓬莱宫阙”“瑶池”“紫气”“珠帘绣柱”“锦缆牙樯”“织女机丝”“佳人拾翠”“仙侣同舟”等绚烂华丽的字词,反衬出深秋景物的萧条和心情的苍凉。

《咏怀古迹(五首)》写庾信故居、宋玉宅、昭君村、刘备永安宫和武侯祠,杜甫在长江沿岸,踏访古迹,咏人咏怀,以凝练的语言评述五位历史人物的事迹,在对壮志未酬的人生同情感慨中,寄托了诗人自己漂泊失意之悲,所谓“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庾信生平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这正是诗人四处漂泊、萧瑟凄凉的晚境独白。

百年多病独登台

大历二年(767年)重阳节,56岁的杜甫寓居夔州,肺病日益严重。家道艰辛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杜甫抱病登台,留下了巅峰之作《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站在高台之上,疾风那样无情。无人陪伴已觉可悲,连那风儿也匆匆离“我”而去。哀凄的猿啸让人动容,声声刺透“我”那几近破碎的心。洲渚之上草木凋零,没有依靠的鸟徘徊而不肯离去。秋风染得草木醉,苍翠的群山上弥漫着枯黄的叶子,一阵秋风吹过,那枯黄的叶子从枝头飞下,纷纷扬扬飘落而下,走向自己生命的终结。远望群山,秋色尽染。面对这一切,人自然会想到人生已如落叶,慢慢地走向生命的终结,于是会为年华逝去、青春不再感到痛彻心扉。而诗圣笔锋一转,奔腾万里的长江浩浩荡荡奔涌而来,这是何等的气势。长江水一去不复返,让人想起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在肃杀萧瑟的氛围中,滚滚长江与无边落木形成时空对比,悲凉之中内心有更为壮阔和深远的意境。所以杜甫虽然悲愁,但是不哀婉,细细读来,景物描写字字关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

虽然是年迈多病孤单一人,但诗人依然要登上高台祈福。这是一种多么难能可贵的、对人生命运的抗争精神。所以杜甫悲而不伤,悲而能壮。综观全诗,杜甫为萧瑟秋景而悲,为长年漂泊流浪而悲,为孤独登台而悲,为年老多病而悲,为壮志未酬而悲,为国家百姓而悲,为潦倒穷困而悲,为不能饮酒解忧而悲。《登高》是历经乱世的诗圣,为我们留下的一曲慷慨悲歌,旷代之作。从中我们看到一个漂泊、思乡、孤独、悲秋、年迈、多病、抗争、潦倒、贫困、忧国、忧民的杜甫。

768年春,虽然战乱不息,但思乡心切的杜甫抵达江陵,经公安(今湖北公安县),年底到了岳州(今湖南岳阳)。杜甫登岳阳楼,写下了著名的诗篇《登岳阳楼》:“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769年,杜甫离开岳阳,携家南行,过南岳,入洞庭,经青草湖入湘江,过湘阴县、长沙县到达潭州,再从潭州去往衡州。这一路的山山水水、奔波跋涉同样被杜甫记录笔下,也许此时只有这些山水灵物可以和自己沟通,也只有它们能够理解和读懂自己了。

时局多难,从768年春到770年冬,杜甫困在荆湘,欲归不得,欲留不能,以船为家,穷老病孤,过着“饥藉家家米,愁征处处杯”“百年同弃物,万国尽穷途”的漂泊生活,但去国怀乡,诗人心里牵挂的依然是“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770年冬天,孤舟漂浮在湘江上,59岁的杜甫病卧舟中,写下了最后一首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杯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作为自己一生颠沛流离的总结。“故国悲寒望,群云惨岁阴”“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滚滚长江水,抑扬顿挫地吟咏着这位伟大诗人的故土之思、身世之悲、时局之伤、君国之慨,寄托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不舍和担忧……

新闻推荐

创新问题处置机制 持续改善河湖环境

本报讯(骆小平刘玉明)近日,三台县以建中镇为示范点,建立河湖问题快速反应快速处置和有奖举报机制,让河湖突发问题、边角问题得...

三台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三台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