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心合力 合出新气象 看三台如何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

绵阳日报 2021-01-13 08:23 大字

□邓洪本报记者李灵越

日前,三台县西平镇建林驿村村民胡廷充起了个大早,来到便民服务点,办理外出务工健康证明。填表、检查,全程不到20分钟,事情办妥了。

怀抱着热乎的证明,胡廷充感慨:“合村后村大了,人多了,结果效率比以前还高,巴适!”

高效率的背后,是三台全力推动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的铿锵步伐。

2019年以来,结合县情,三台将地缘相邻、主业相近、优势互补的乡镇进行有机整合,乡镇、建制村分别减少30个、549个,镇村幅员面积扩大、资源要素集聚、治理结构优化,乡村经济和治理版图得以重塑,“减量提质”效应凸显。

整合

集聚资源要素促进抱团发展

崭山米枣驰名全国,是三台独具地方特色的小水果。然而,不是所有的米枣都叫崭山米枣。

两项改革之前,永联村枣农朱平家的枣林离崭山村的枣林只有几百米远。“你敢信?隔这么近,我们村的枣平均卖2块钱每斤,崭山村的枣每斤最高可以卖到8块,你说气人不气人?”这么多年,朱平一直对此忿忿不平。

同一种米枣,同山不同“命”,不是没有缘由。

合村前,永联村由于缺技术、缺管理,导致米枣甜度不高、口感不好,加之没有“崭山米枣”这个地理标志“傍身”,所以价格一直上不去。

合村后,米枣的命运改变了。原崭山米枣专业合作社将永胜村、永联村的米枣种植散户链接在一起,并提供专业的技术培训、标准化的管理方式,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科学检测分析,提升了米枣产品质量。“去年我参加了几次专家培训,从制药到灌溉,方方面面都有,米枣品质提高不少。”朱平高兴地说。

崭山村相关负责人说:“整合后的崭山村崭山米枣种植面积从原来的2700多亩增加到现在的3500多亩,在保证品质的基础上,有望实现年产量1100万斤以上,年产值超4000万元。”

集聚资源要素,高棚村村民孙吉林也是受益者。老孙家主要靠种菜和养猪生活,两项改革后,老孙搭上了原新景村的蔬菜销售路子,将蔬菜统一出售给当地的蔬菜专合社,每天近50余辆运输车将蔬菜销往全国各地,收购价比自己拉去卖的单价高了不少,既省力还挣钱,乐得老孙笑眯了眼:“加上卖猪,去年比前年多挣了近6万元,日子是越来越好过了哦。”

两项改革,三台既从数量上做“减法”,也不忘“增效”。通过放大优势产业的品牌效应,促进抱团发展,不仅扩大了产业生产规模,还能让更多人享受品牌优势,为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要素创造条件。

以此为向,该县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目前还完成了麦冬“一镇一带一园”、藤椒“一园三带五片”、百万头生猪产业园等产业功能布局的优化调整,各地均呈现出合村之后“1+2>3”的化学反应。

重塑

完善产业链条补齐改革短板

1月7日,天上下着雪,位于三台县立新镇高棚村的乡村酒店老板钟勇却忙着腌制香肠、采购蔬菜。擦着额头上的细汗,钟勇说,一切都是为了过年旺季做准备。

“开业一年多一点,月平均收入20余万元。”谈起酒店效益,钟勇感慨万千:“要不是赶上了两项改革好时候,酒店要在这扎根恐怕还是难。”

时间回溯至2020年5月,村级建制调整改革东风吹到三台,新高棚村由原高棚村、新景村、石梯村3村合并而成,当地着力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突出强村带弱村,在原高棚村旅游产业的道路上探索出“新村建设+乡村旅游”新模式;将原石梯村剩余劳动力引进到原高棚村、新景村务工,解决村民就近务工170余人;把原新景村的蔬菜产业引入到原石梯村,为游客提供农耕体验服务。

嗅到政策利好,钟勇萌生了在家乡搞产业的想法,这里距离狂欢小镇两公里不到,开酒店是个好门路。他直言,酒店开在村里,如果周围村子使绊子,很难迎客做生意。

一家人不说两家话,村“合”了,人心自然也“合”了。

从前的竞争关系变成了共赢关系。村民为乡村酒店招揽客人介绍生意,游客多了,不少村民开起了小卖部,搞起了民宿,整个村子发展得红红火火,人均收入提高上千元。

推行新改革,就要直视短板,确保长远发展。

“两项改革后,部分新老镇村间道路不通、合并不彻底,当地全面摸排出需要新建新老场镇连接道路60余公里、村内连接道路900余公里适应当前发展。”据三台县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三台县农村公路路网规划》已初步形成,将加快投建,确保以‘路合’带动‘心合’。”

乡村酒店也是交通红利的享受者。钟勇说,酒店外的村道由从前的2.5米拓宽到现在的4.5米,两个小车能并排通过,游客自然多了,村民从中获利,变“公家事”为“自家事”,积极负责起村道日常巡查、清扫保洁、抢通保畅等工作。

完善路网建设、定制专项客运服务、下沉管养责任……由此,三台镇村合并的“最后一公里”被打通,乡村振兴的“毛细血管”逐步疏通,人畅其行、货畅其流成为常态。

暖心

心系群众所指此乃改革所向

两项改革,归其目的在于满足群众所需、所盼,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1月8日下午,在塔山镇塔山小学,随着放学铃响起,学生陆续走出校门。细心的人会发现,和一般学校放学人满为患,甚至交通瘫痪不同,该学校门口几乎没人。

“现在有了‘私人定制’专车接送,学生安全,家长放心。”该校教师告诉记者,专车的出现旨在解决塔山镇教育资源向中心城镇聚集过程中出现的学生上学远、不安全等问题,当地根据学生分布情况,每条线路安排一名交警,由村社干部担任交通劝导员,在每条线路上进行不定时跟踪指导。

以塔山小学为例,该校配备“私人定制”专车12辆,规划了6条主线10余条支线为主的线路,不仅安全,平均乘车价格由原来的4.5元/人次降至3.5元/人次。

“私人定制”采取“政府牵线+学校引导+企业搭台+家长参与”的方式,不仅实现了大、中型客运车辆满足主线运力,小客车延伸入社的灵活调度模式,还给百姓带来了实惠。

改革不停歇,发展不止步。乡镇和建制村调整后,腾出大量办公用房、活动阵地。数据显示,三台腾退出办公和附属用房133宗、面积10.3万平方米。如何唤醒这些宝贵的“沉睡”资产?

三台给出的做法是盘活存量、调整置换、集中利用等方式整合资源。

金石镇拆除当地的老影剧院危房,在原址规划建设1500余平方米的全民健身中心。同时,同步推进社区党群服务阵地转型升级,着力构建“有温度、开放式、共享式”文体综合服务平台。

新影剧院也得以升级改造。在这里,老百姓既是“看戏人”又是“送戏人”,娱乐生活健康丰富,在家门口就能看到高水平的文艺演出。当地村民纷纷说:“现在的日子太安逸,干完农活就来看表演、健身,我们要感党的恩,坚定不移跟党走,携手共进奔小康。”

镇村减了,帽子少了,基层干部履职服务的领域也更宽、更多。三台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在乡镇统一设置党建、执法、社会事务等机构,确保“基层权力给基层、基层事情有人办”,老百姓成了直接受益人。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新的长征路上,全县上下定当以“朝受命、夕饮冰”的使命感和“昼无为、夜难寐”的紧迫感,着力巩固拓展改革成果,激活乡村治理“一池春水”。

新闻推荐

紧盯民生难题出招 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本报讯(马越邓洪)“两项改革”中,三台县塔山镇结合当地实际,紧紧围绕群众所需所盼,探索学生乘车新模式,突破垃圾分类难点,不断提...

三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三台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