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台打破隐形壁垒 活水畅流村镇

四川农村日报 2021-01-21 06:55 大字

建平镇优质粮油现代农业产业园。刘玉明摄

优质粮油现代农业产业园里,种植户喜获丰收。刘玉明 摄

□刘玉明 莹莹

进入冬季,绵阳市三台县新德镇崭山村,上千亩的枣林正值冬季田间管理期间,修枝、清园,等待明年的丰收季。

三台县新德镇崭山村、永联村、永胜村三村合并,称为崭山村。对于今年57岁的崭山村党委书记文伯毅来说,这是一场必然发生的改革,当地已经发展多年的“崭山米枣”产业,势必要乘着这一场改革的东风,迎来全新的发展契机。

由于历史原因,四川乡镇数量多达4610个,居全国首位。这种传统微型农业经济状态下的乡镇和建制村设置,呈现出数量多、规模小、分布密、实力弱的突出特征,稀释了公共资源、降低了服务效能、削弱了乡村治理,成为长期制约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老大难问题。

拥有63个乡镇、932个建制村,数量分别居全省第3位和第2位的三台县,小而密的情况突出,成为全省“两项改革”的典型县。

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

崭山村,是三台县“两项改革”的典型村之一。

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之本,而改革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新动能。今年已经是文伯毅进入崭山村村“两委”工作的第34个年头,正是在他的带领下,崭山村从种玉米改为种米枣,经过数年的发展,村里拥有了2650亩米枣林,以及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崭山米枣”。这个曾经极度缺水的干旱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致富村。

一颗小米枣的影响迅速扩散到周边村,离崭山村最近的永联村、永胜村纷纷开始种植米枣。

然而,由于村与村之间的种植技术壁垒无法打破,导致其他村的米枣种植质量难以赶上崭山村,再加上其他村地理位置偏远,经济实力落后,通村公路一直没有修建,种不好,卖不好,让这些村的米枣产业难以见效。

而在崭山村,米枣产量产值稳增,平均能达到年产 800 万斤,产值1800万元,“崭山米枣”品牌快速建立。但品牌效应如何持续放大,文伯毅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去年年初,消息传来,全省开展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崭山村要和其他两个同样发展米枣的永联村、永胜村合并,文伯毅的问题迎刃而解。

“三村合并,既能够扩大崭山米枣的种植规模,还能放大品牌效应,对于以前种植技术弱的村来讲,更是一次提高种植技术、共享品牌优势、跟上产业发展步伐的大好机会。”文伯毅告诉笔者,合并以后,米枣产业各项发展计划快速展开,现在崭山村的米枣规模已经从2650亩扩大到3500亩,永联村和永胜村的通村公路已经铺好,一个可供三村米枣储藏的大型冻库正在筹建中,全村米枣技术培训已经开展多次,明年将是三村抱团发展后产业见效的第一年。

破解基层治理服务瓶颈

完善基层治理服务体系,是两项改革的另一重要目的。改革前,由于乡镇数量过多、编制紧缺,加之条块分割,基层治理服务机构空设、人员匮乏现象突出,基层治理服务瓶颈难以破解。改革后,条块之间人员统筹加强,大力推进治理服务力量下沉,有效破解了“管得着的看不见,看得见的管不着”的困境。

建平镇,三台优质粮油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近年来优质粮油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效果。建平镇原银家湾村、四季村、老营村地缘相近、产业相同,是三台优质粮油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的核心,近年来获得大量项目资金投入,打造了多个特色项目。

但三个村幅员面积小、人口少,建平镇党委委员胥虎告诉笔者,以前安排工作时需要单独考虑反复交代,特别是三个村的干部有时意见不统一,落实工作参差不齐,影响工作效率。这一次“两项改革”中,镇党委政府在村建制调整时,将银家湾村、四季村、老营村三村合并,统称为四季村,以此整合干部力量。

对于合并后的四季村党委书记王久志来说,现在干工作,与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其中一个变化,就是少了许多“协调”的麻烦。

1月13日,站在粮油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的公路边,王久志指着不远处一处正在施工的沟渠告诉笔者:“这条沟渠,是园区的重点项目,三村合并前项目就开始实施。但麻烦的是,项目归属于老营村,但实施却要经过银家湾村,两村意见不统一,项目很难推进。”王久志告诉笔者,以前这类协调的事情很多,简单的一个河沟整治也会让村干部感到头痛,并且严重制约了产业园区的发展。但合并之后,问题迎刃而解,现在河沟整治的一期项目已经完成了90%,接下来村上打算抓紧落实二期整治项目。

而在三台县,改革前后,通过整合高标准农田建设、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畜禽标准化养殖等项目,进一步推进基地规模化发展和标准化建设,实现“田网、路网、渠网、电网”配套,“田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涝能排、旱能灌”,满足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农业生产,并围绕产业基地和园区,分区域、分产业规划建设冷链、烘干、集配中心等设施装备,实现效益最大化,目前已累计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基地46万余亩,畜禽标准化养殖场237个,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20个。

做好改革“后半篇”文章

“两项改革”是一篇前后相续的大文章,“前半篇”重在调整减量,形成物理变化;“后半篇”重在提质增效,催生化学反应。

改革后,乡镇和建制村腾出了大量办公用房、活动阵地,如何盘活用好镇村公有资产,是改革后面临的一项现实课题。三台县则通过改扩建、调剂、置换和租用等方式逐步解决。

刘营镇安宁村,由原杨家碥村、菩提村、梁坪村组成。1月13日,在菩提村原村委会办公楼前,笔者看到,办公楼已经改为桑叶茶加工场所。安宁村党委书记赵耀明告诉笔者,菩提村已发展多年的蚕桑产业,全村桑树种植800亩。去年合并后,菩提村的村委会办公楼就闲置下来,6月村上引进了一个专门加工桑叶茶的公司。“以前,冬季的桑叶产量大,但不用于养蚕,多放任在地里闲置,现在引进了桑叶茶加工厂,种植户光卖桑叶就能卖到4角钱一斤。”赵耀明说。

加工厂的经营情况如何,这是闲置资产有效盘活的关键。

“从6月份投产,目前产量已经达到20万斤,广销河北、安徽等地。现在我的加工设备只有一台,今年打算增加设备。”加工厂负责人赵越告诉笔者。

在三台县,腾退资产管理是“后半篇”工作的重点。据统计,改革后,撤销的30个乡镇腾退出办公用房及附属房屋8.3万平方米,腾退闲置周转房、学校、法庭等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总面积10.3万平方米, 总量133宗。

如何让这么多的腾退资产不闲置不浪费?三台县的做法明确——明确权属,优化配置。

据了解,三台县委、县政府成立了清产核资领导小组,出台《三台县乡镇区划调整后被撤销乡镇不动产历史遗留问题处置登记工作实施方案》,对全县乡镇国有资产全部进行清理盘点、登记造册、监督移交,确保国有资产不遗漏、不虚增。同时,根据改革后的实际需要,对乡镇闲置房屋资产进行分类处置、优化配置、盘活利用。30个被撤销乡镇政府的办公用房及附属用房105宗,采用调剂作便民服务站、社区服务站和租赁等方式,合理整合资源,激活改革红利。

产业怎么发展、服务怎么优化、基层怎么治理,在改革的“后半篇”文章中,回答好这些问题,才算真正乘上改革的东风。正值隆冬,但在三台县,乡村治理“一池春水”已经搅动。

新闻推荐

打通交通“大动脉”铺就惠民“幸福路”

丰谷渡改桥施工现场本报讯(杨海燕记者李浩瑄文/图)冬日的涪城,寒风阵阵,在丰谷渡口改公路桥施工现场,机器轰鸣,车辆穿梭,施工人...

三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三台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