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台:强强联合强弱整合壮大产业优势

绵阳日报 2020-12-21 08:41 大字

本报讯(刘玉明记者谢艳)“麦冬前期喜阴,后期喜阳,种植玉米和高架蔬菜,利于麦冬更好生长。玉米和高架蔬菜收完后,地也敞亮了,麦冬长势更快。”在三台县芦溪镇涪城村的麦冬地里,村临时党委书记张万友告诉记者该村从2013年开始探索麦冬地套种技术,取得显著成效,农户亩增收在6000-8000元左右。

涪城村位于省级五星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核心区域,距芦溪镇政府4.6公里,改革后辖7个村民小组,幅员面积由3.18平方公里增加至4.43平方公里,人口由3204人增加至4766人,是全省乡村振兴示范村。

张万友说,这次村级建制调整改革,不仅整合了资源,还促进了经济发展和产业带动,加快形成规模效应,对全村发展麦冬产业是一个很好的机遇。

改革中,着眼于提高麦冬特色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效应,将原涪城村与同属麦冬主产地和主销售区的原宝林寺村合二为一,打破了原涪城村、宝林寺村地缘界线,改变了原来农业产业发展空间小、后劲弱的发展状况,麦冬种植面积由2300亩增加至3100亩。同时,通过“强强联合、强弱整合”的方式,整合弱小合作社3个,成立新型专业合作社2个,涵盖农户1000余户,提升了产业发展带动能力、市场风险抵御能力和群众致富增收能力。

“改革后,我们发挥原来两个村的种植、产销优势,通过与村内上海梅林、代代为本等企业合作,实现了从‘种植-销售’到\‘种植-加工-销售’的转变,完善了麦冬产业链。村集体经济预计每年可创收15万元。”张万友表示,下一步,将以中省扶持项目为支撑,将项目资金量化入股到麦冬烘烤房和秸秆饲料加工厂,构建起“企业+集体+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在帮助本土企业发展的同时壮大发展村集体经济。

受益于村级建制调整改革,位于景福镇宋观庙村的奕川水产养殖农民专合社迎来了发展的“又一春”。

奕川水产养殖农民专合社注册资本509万元,是一家以精准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主体的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社员11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3户,是全省首批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该专合社有综合种养基地2处,2000平方米孵化区1处,3000平方米泥鳅深加工厂房1处,净水面养殖、综合种养面积1010亩。现已形成苗种培育孵化、成鳅养殖及粗、精加工全产业链,年产值1000万元,实现全村贫困户户均累计增收900元。

“改革后,合作社将进一步扩大稻鳅种养面积,扩大加工厂产能,带动更多乡亲们致富奔康。”合作社理事长李晓川告诉记者,目前合作社生产的“奕川”生态香米、泥鳅酱、泥鳅休闲食品等系列产品远销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地,供不应求,发展瓶颈凸显,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稻鳅规模化种养殖瓶颈也自然打开。

据介绍,改革中,产业实力强的原宋观庙村、王家堰村、王太沟村与产业基础薄弱的原宋武沟村合并为宋观庙村,打破了原有村域限制,整合原有“一村一品”产业布局,形成甜橙、藤椒、稻鳅“民-村-企”加速融合和多元发展的新格局,预计年产业创收可实现1500余万元。

“村级建制调整过后,村级工作人员精简了,战斗力增强了,更加有利于推进全村各项工作。今后我们要利用合村并组的优势抱团进行产业发展,大力发展藤椒、泥鳅、稻鳅共育、甜橙等优势产业。”宋观庙村临时党委书记陈晓军说,目前,该村通过整合“三变改革”中设立的土地、资金、劳务等5个股份合作社,在村党组织领导下实现了资源充分拓展、管理更加精细,“6211”“7111”等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深化,每年村集体经济可创收18万元。

新闻推荐

竹笛奏响致富曲

雇请的曾秀梅精心打磨笛子使用卡尺测量笛子尺寸用细篾条修补笛子给笛子缠线刘晓红检查笛子是否直平□本报记者王勇文/图...

三台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三台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