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营古镇 漫步在两千年历史长河中
涪江边的大片肥沃土地,让人们安居乐业。
一到双日赶集时,古镇上呈现一派繁忙景象。
刘营境内有多座寺庙让人缅怀历史,图为涪江边的蹇家寺。
已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广东馆。
老人亲手制作的竹木制品。
刘营渡口是目前绵阳市境内仍在使用的客流量最大的渡口。
广东馆内的古戏楼。
抗战时期的刘营机场飞机防空洞遗迹。
坐落在绵阳与三台之间的刘营古镇,似乎很容易被旅行者忽视,但对涪江两岸的当地居民来说,刘营却实实在在是个商业中心。在三台县,刘营是排名靠前的大镇,由于紧靠母亲河——涪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让古镇得以种植麦冬、红辣椒等经济价值较高的农作物。古镇上熙熙攘攘的人们洋溢着安居乐业的喜悦。
■记者胥江文/图
刘备放蜀屯兵刘营
刘营镇的历史要追溯到两千年前。据史料记载,东汉末年,刘璋占据蜀地,为抵抗张鲁,邀请刘备入蜀。刘备率二万大军通过长江、涪江进驻绵阳,刘营就是刘备当年设的兵营。刘备在此地屯兵的地方就是刘营的石鼓坝、大围坝这一带。此后,刘备攻打成都,从石鼓坝、大围坝撤军向涪城进军,将简易的营房交给了当地的百姓居住,当地百姓为了纪念刘备,便将此地改为刘扎营。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了蜀汉政权,当地百姓便将“刘扎营”改名为“刘家营”,也就是今天的刘营。直到现在,刘备在刘营期间的许多故事仍为当地人津津乐道。
在绵三公路上,远远就能看到山边有十来个洞,当地人会告诉你,这里当年曾经是一座机场,山边的洞是飞机防空洞。
史料记载,1936年冬,国民党军政当局预感到日本侵略者有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的企图,为了适应军事需要,决定在三台修建一处飞机场,最后选址刘营石鼓坝。数万民工来到这里,不到半年的时间,就完成了机场的修建。机场长1200米,宽320米,总面积37.4万平方米。机场竣工后,国民党空军司令部将此机场编为“53号飞机加油站”基地使用,并相继在刘营观音寺设置了无线电台,把叶家祠、文家祠建成了汽油库。刘营机场建成后,曾经停靠过许多飞机,最多一天停了7架。
刘营飞机场竣工不久,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41年,刘营机场感到飞机停在暴露的机场很不安全,又沿山势依山开凿10个隧洞,每个隧洞隐藏一架飞机,由于飞机防空洞工程相当艰巨,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时,只有部分飞机防空洞竣工。现在,大部分防空洞还保留着当时的样子。
在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中,来自全国多个省份的移民到这里安家落户,在场镇上曾修筑了广东会馆、福建会馆、陕西会馆、江西会馆等八大会馆。如今,大部分会馆都已毁坏,刘营镇正街中段,还保存着广东会馆,这是刘营镇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客家会馆,距今已150年历史。会馆有山门、乐楼、正厅、正殿等主体建筑,馆内现存许多牌匾,记载着客家传统文化和客家辉煌历史,已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刘营渡口历史悠久
镇场口涪江边,刘营渡口至今还在发挥作用,每天大量人员和车辆渡河往返于涪江两岸。刘营渡口的历史悠久,过去有上、中、下三个渡口,现在只有最大的上渡口还在运行。
在“湖广填四川”兴盛时期,刘营渡口成了客渡和货运的重要水陆码头。后来,由于木船无法满足需要,当地人还在涪江上架设浮桥,并成立了浮桥协会,附近的好善人士捐出自己的200亩土地,用于维护浮桥费用,一直持续到1930年三台到绵阳的公路建成后浮桥拆除。新中国成立后,渡船收归国有经费由国家承担,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渡口管理权限下放到地方,实行有偿服务和自负盈亏。现在刘营渡口有三艘机动船,每天都要往返很多次接送涪江两岸的人。刘营渡口是目前绵阳市境内通行量最大的渡口,不过随着附近涪江上一座新建大桥即将建成,刘营渡口的使用也进入了倒计时。
走在刘营街头,商店、超市、农贸市场一应俱全。农村老大爷带来亲手制作的竹编制品和各种农产品很是吸引城里人的眼球。许多商贩在这里收集各种土特产品,让这里成为商品中转地。近年来,当地希望借助三国历史,打造蜀汉文化特色镇,成为人们近郊旅游的一处目的地。
新闻推荐
本报讯(梁朝莹记者李春梅)清亮菜油,倾入锅中,浓浓香味四处飘散。砧板上,刀影重重,切出雪白的笋丝。火光中,锅与勺碰撞出激情……...
三台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三台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