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制竹笛 走上致富路

四川农村日报 2019-10-22 06:35 大字

刘晓红正在给笛子上漆。

留守妇女刘晓红

□特约通讯员 刘玉明 文/图

选料、烤制、打孔、校音、上漆……经过近50道工序,一根普普通通的竹子在刘晓红的手中“华丽变身”,成了一支能演奏出优美乐曲的笛子。近日,笔者来到三台县新鲁镇农纲村刘晓红的家中,听她讲述“不同寻常”的创业之路。

创业:家人是前行的动力

沿着水泥路行进,一片葫芦园呈现在笔者眼前,青青竹林掩映的农家小楼中传出阵阵悠扬的笛声,村民们说那就是刘晓红的家。

今年40岁的刘晓红是新鲁镇农纲村1组村民,是一名地地道道的留守妇女。“娃娃上学后,便找不到事干了。”坐在小凳上,刘晓红一边为笛子缠线,一边讲述自己的创业经历。她告诉笔者,弟弟成绩一直很好,考上了华东师范大学,但家里经济条件差,为了供弟弟读书,她中学毕业便外出务工,直到婚后生了孩子才回到家里。

“弟弟非常能干,从小酷爱吹笛子,工作后在杭州开了一家乐器店。”谈起弟弟,刘晓红言语间掩藏不住内心的骄傲。她说,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她想干一番事业,在弟弟的支持和鼓励下,她选择了竹笛制作。

做一支竹笛,从选料到能够演奏,有40多道工序,加上后期装饰,大约需要50道工序。如此繁复的制作流程,对于刘晓红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为了学习竹笛制作,刘晓红到杭州乐器厂打工,由于舍得下功夫,一个多月时间便初步掌握了竹笛制作的流程。

2015年4月,刘晓红回到老家,购买了设备和原材料,办起了乐器厂。“制作竹笛看起来简单,其实非常复杂。”刘晓红说,最初的一年多时间,她仅在材料上就投入了4万多元,做出了近5000支漂亮的竹笛,但这些竹笛一进入市场全部被退了货,“音准和音色都过不了关。”

面对一大堆退回来的不合格产品,刘晓红内心无比痛苦,萌生了放弃的念头。“是家人给了我动力,没有他们的鼓励,我就不会坚持走这条路了,也不会有现在的‘山水竹笛’了。”刘晓红说。

成功:学习是永远的老师

在家人的鼓励下,刘晓红鼓起了继续前行的勇气,她把退回来的竹笛全部烧掉,购买了电脑和大量书籍进行系统性学习。“制作笛子的关键是音准。”刘晓红说,为了把音阶校准,她学习吹奏笛子,每天一大早就起床练气。

除了利用电脑和书籍进行学习,刘晓红还努力向专家请教。为了改进音准问题,她背着自己制作好的笛子到成都音乐学院拜访教授和专家,一次没见着就再去,最后在专家们的指导下,改进了制作工艺,音准的问题得到了解决,笛子音色也极大提高。一次,一名台湾的笛子演奏家订购了她的笛子后,提出不能用油漆美饰外观,她就认真琢磨和专研,购买回虫胶进行多次试验。经过近一年时间的努力,她用虫胶美饰的笛子光亮饱满,逗人喜欢,受到客户们的高度认可。

如今,刘晓红制作的长短笛、龙笛、竖笛和洞箫等产品不但在省内外销售,还远销台湾地区和日本、加拿大等国家,除去成本,年收入有50多万元。

“制作竹笛,休息时间都很少有了。”刘晓红感叹说,为了做好一支笛子,她常常通宵达旦工作,一有空闲还要学习,感觉时间不够用。就下一步打算,她表示想把乐器加工厂扩展成教研基地,让周边学校的孩子们来学习观摩。她还想办一个福利工厂,让镇里的一些残疾人士能找到谋生的手段,和她一起走上富裕的道路。

新闻推荐

汉砖、唐碑、古建筑搭建一个梦幻般的文化世界

房梁上,百多年前的墨书至今清晰200多年前的匾额保存完好雨后的清晨,古老的钟声回荡在安静的南池山村,蓝池庙也苏醒在渐次散...

三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三台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