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水惠民奋力推进水利强市新跨越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绵阳发展成就巡礼·水利篇
鲁班水库优良水环境成为全国生态水利典范
游仙区魏城镇魏城河
沉抗水库航拍图
武都水库大坝及库区
燕儿河水库水域
治水兴邦、兴水惠民。素有“富乐之乡、西部硅谷”美誉的绵阳,在治水兴水的宏伟事业上砥砺前行、乘风破浪,在幅员2.0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绘就了一副春华秋实、硕果累累的水美画卷。
按照“三化同步”的要求,水利已经成为绵阳市基础设施的重要领域,水利部门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任务,把解决丘区干旱缺水作为水利发展的工作重点,把新水源建设作为中长期发展的战略重点,按照大中小微结合、蓄引提节并举、兴利除害减灾并重的原则,抓紧建设一批既解决当前急需又关系长远发展的水利工程项目,强化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水利部门坚持科学治水、科学管水、科学用水,统筹枢纽建设与配套建设,统筹城乡水务发展,严格水资源管理,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王平本报记者李桥臻本版供图绵阳市水利局
看今朝
防洪工程保民安
绵阳市境内河流众多,水系发达,降水充沛,径流量大,有大小河流及溪沟3000余条,所有河流、溪沟分别注入嘉陵江支流涪江、白龙江和西河,均属嘉陵江水系。丰富的水资源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也给洪涝灾害防御带来了极大挑战。
据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绵阳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18亿立方米,但降水时空分布不均。1902年、1945年、1954年、1978年、1981年到2001年、2008年、2013年、2018年均发生过洪水或大洪水。
洪水灾害频繁,严重威胁城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制约城市与社会经济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绵阳市积极加大防洪综合治理力度,建成堤防641.85公里,其中江河堤防建设638.19公里,圩垸、围堤3.66公里,累计达标堤防451.82公里,1级堤防0.85公里,2级堤防33.67公里,3级堤防113.43公里,4级堤防109.77公里,5级堤防194.10公里。市境内主要河流流经的县级以上城镇基本形成了闭合的防洪圈。
此外,水利部门运用科技手段,强化监测预警能力,全市9个县(市、区)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建设完善了9个县级监测预警平台,新建简易雨量站、简易水位站、自动雨量站、自动水位雨量站、自动水位站、视频站、预警广播等,预警、疏散能力不断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不断提高,突发灾害应急处置能力不断加强。
“洪涝灾害年均死亡失踪人员呈逐年下降趋势,得益于堤防工程建设和信息化手段。”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2018年遭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洪水的情况下,通过工程措施及预测预警科学指挥调度,将洪水危害降至最低,汛期无人员因洪灾死亡和失踪。“经过长期不懈努力,洪旱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已大幅降低,水患局面已明显改观。”该负责人表示。
民生水利惠百姓
水为农之本,水利兴则农业丰。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服务于民生,造福于民生,保障于民生,润泽于民生。
在绵阳一代代水利人心中,“民生水利优先”的理念已经形成共识。为了让生命的源泉流淌在希望的田野上,新中国成立以来,绵阳市水利部门加快灌区工程建设,以武引灌区工程为例,分两期建设,控灌绵阳、遂宁、广元和南充4市10县(市、区)300万亩农田,受益人口达1000万。“武引水来咯,武引水来咯,可以灌田咯”!“五·一”前后,三台县建设镇北坪村村民李武芳盼望着武引水的到来,这是庄稼人一年中除丰收外最高兴的日子。
每年武引水渠开闸放水,庄稼人抓紧铺水管,静静守在水渠旁、田地边,等水一来,打开水泵,白花花的水喷涌而出,干涸皲裂的土地张大了嘴等着“喝水”,“喝饱了水”的庄稼也慢慢挺直了“腰背”,开始茁壮成长。
李武芳告诉记者,他种了一辈子的庄稼,知道靠天吃饭的难处,水对庄稼人来说就是生活的希望。武引一期灌区工程自1988年开工至2000年建成,总投资21亿元,实现灌面127万亩;二期工程包括武都水库和二期灌区工程,武都水库2004年开工,设计库容5.72亿立方米,坝高127米,坝顶长736米,电站装机15万千瓦,实际投资33.39亿元;二期灌区工程于2012年开工建设,灌面105.32万亩。已建都江堰人民渠六期和七期两个跨流域灌区工程,每年从岷江流域向涪江流域引水1.23亿立方米。
“新中国成立以来,绵阳市水利部门,通过升级、配套、联网等方式,提高农村饮水保障程度和质量。”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城镇周边地区,通过延伸供水管网,扩大供水范围,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在人口相对集中、有水源条件的地区,通过联村并网,推进规模化集中供水;在人口相对分散区域,对小型和分散式供水工程进行标准化改造。目前,全市农村集中供水率丘陵地区达到90%,山区达到80%,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优美生态促和谐
山川秀美,关键在水。水是生态之基,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
近年来,绵阳市坚持把水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推动水利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全面落实河(湖)长制,促进人水和谐、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查阅资料得知,历史上的绵阳城,涪江、安昌河碧水长流,舟楫往来。然而,受整个大气环境变迁和用水量增大影响,上世纪八十年代,除涪江水源相对稳定外,安昌河、芙蓉溪已出现断流现象,“大有干河之趋势。”而拥有一个优美和谐的水环境是人们心灵深处的渴望。
“建设人水和谐的河道生态系统,改善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和打造亲水型宜居城市”是绵阳城市的发展目标。为此,绵阳市提出湖泊化河道、综合利用、打造西部水城的治理思想。
近年来,绵阳市陆续修建完成了城区涪江、安昌江、芙蓉溪防洪堤和三江闸坝等拦蓄水防洪工程,搭建起城市防洪体系建设和城区水环境建设相结合的构架。如今,绵阳城区河道束流归槽,平息洪患;河床平整顺畅,滩涂绿草茵茵;三江、南河、洞天、红岩等闸坝拦河成湖,碧水蓝天,交相辉映。
为提升水环境质量,解决安昌河、芙蓉溪流水量不足,水体质量差的问题,绵阳市正在实施“引通济安”和“引沉济芙”工程。分别引通口河之水补充净化安昌河水体,引沉抗水库之水补充净化芙蓉溪水体。通过河湖连通工程的实施,水生态环境质量将得到大幅改善和提升,形成人水和谐,人鸟和谐的自然生态。
此外,绵阳市大力提升城市水生态休闲景观,结合防洪堤建设,将城市休闲景观等功能融为一体,建设了“五一”广场、青年广场、南河休闲码头等市民休闲场所……特别是涪江东方红大桥到涪江三桥间修建的长1.6公里,宽46米的铁牛滨河广场,其功能集防洪、休闲、娱乐、群众集会、文化交流、立体交通等功能于一体,每到夜晚,灯光明亮,喷泉齐涌,市民或漫步,或歌舞,或临江而眺、席地而坐……两岸高楼林立,灯火辉映,流光溢彩,被誉为绵阳“外滩”。
水利兴则天下定、仓禀实而百业兴。绵阳,正逐步建设成为中国西部的一座城市与河流和谐共处的美丽水城。
忆往昔
讲述者:张连仲(1933年生,山西大同人,原市水利局离休干部)
绵阳新修水利,灌溉农田的历史悠久。但受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制约,水利事业发展缓慢,一直到1949年,全市仅有一些引水渠堰和山平塘,引蓄水量仅1.6亿立方米,灌溉40万亩农田,并没有地方电力装机,农田灌溉基本靠老百姓肩挑手提。
解放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兴修水利工程,全市水利工作牢牢抓住国家政策机遇,人畜饮水、农田灌溉等问题才有所好转。
1959年,我来到绵阳工作,后来进入水利系统,记忆深刻的是1974年后的10年。当时我在水电科,主要负责农村水电建设工作,常常要去平武、北川、安县山区调研水电站修建条件。我最北去过广元的麻柳,最西靠近阿坝、最南到过现在重庆潼南,先坐车到县上,再跋山涉水去老山里。看啥子呢?看有没有常年流水、看落差、看水量、计算能安多大发电机和水能机。
由于没有电力,当时农民要吃玉米面就得靠石磨磨细,照明靠点煤油灯。后来水电通了,可以买电动磨面机,农民能吃上精细的玉米面;各村也开始兴建电灌站,农田灌溉靠管子抽水就到地里了。
经过一代代水利人的不懈努力,绵阳水利水电建设取得了一项项成果。
1950年8月
绵阳专署防洪小组建立,由专员任组长,各县成立防洪委员会,重点区、乡、堤、堰设立了分会、支会。当年的水利工作要求水利工程岁修与防洪并重、兴修小型水利,扩大灌溉面积3.5万亩。当时有遂宁县石溪浩、三台县明台、中江县城北三处水利发电站,装机1×160、3×60、1×48千瓦;涪江水系有江油、绵阳、黑龙嘴三个水文站,三台、射洪两个水位站。
1985年
绵阳地区电力公司成立。为“建管统一,发供用电统一”的地方电力单位,市政府印发《绵阳市水利工程供水收费标准和使用管理规定》,撤销绵阳地区行署,将地区所辖县划分为绵阳、广元、遂宁三个市,从7月1日起,水利、水电、水产等业务分别由三市办理。7月,绵阳市水电农机局成立。
1985年8月-12月
绵阳市人民渠七期工程处和武都引水工程留守处成立,撤销绵阳地区大型水利指挥部,其业务统一交由市水电农机局管理。12月,三台县永安电厂荣获“四川省1985年企业整顿先进单位”称号。
1995年8月
绵阳市委发文《关于“九五”期间基本建成武都引水一期工程的决定》,确立了“分级管理、建管结合,投资包干,限期完成”的建设管理新体制,标志着武引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12月,绵阳市三江堤防一期工程在涪江左岸沈家坝举行了隆重的开工典礼。
新闻推荐
芦溪镇五柏村聚居点宛如江南水乡本报讯(刘玉明)仲秋时节,走进三台县芦溪镇,干净整洁的村社道路、果蔬飘香的农家小院和村民们...
三台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三台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