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农民不走寻常路 田野上闯出新天地

四川农村日报 2019-01-09 05:31 大字

崔兴江(左)在蔬菜基地劳作。

□本报记者 樊邦平 文/图

三台县立新镇碾子湾村蔬菜种植大户崔兴江是当地远近闻名的返乡创业者,他的闻名,不仅在于他敢辞掉央企的“铁饭碗”,放弃十万余元的年薪,更在于他返乡务农所经历的一桩桩传奇故事。

在当地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崔兴江不仅学历高,头脑灵活,吃苦耐劳,而且还颇具传奇色彩和浪漫情怀。他以农民的身份娶了一个当厂长的媳妇,自学成才掌握了20多种蔬菜的种植方法,更打通销售渠道,帮助当地农民获得蔬菜定价权,并带动全镇农民做大做强了蔬菜产业……

近日,记者采访了这位返乡农民,共同畅聊了关于青年人的理想、关于返乡创业的思考、以及作为一个新农民的体会。

辞职回村种菜

“我是崔兴江,我是农民我骄傲。”

在碾子湾村的田坎上,一见到记者,当地的返乡创业明星崔兴江便自豪地做起了自我介绍。

“我是农民我骄傲”是他近两年的座右铭,在此之前他的座右铭是“打不死的农民”。

为什么曾经会有这样的座右铭?答案还要从他返乡创业之初说起。

现年31岁的崔兴江拥有大专文化,毕业后分别在中石油和中石化上班,“在央企的工作薪水高,工作稳定,但我不想在一成不变的工作环境中干到退休。”崔兴江告诉记者。

从农家走出的娃娃,总想在这个时代大干一番,建功立业。

2010年,看到家乡好多叔叔伯伯搞规模化种植,赚到了钱,崔兴江心中泛起了创业的波澜,“自己上过大学,在外打拼了几年,有知识更有见识,如果自己来种地肯定能闯出一片天。”

机不可失,说干就干。那一年崔兴江瞒着家人,辞掉了央企的工作,带着30万元存款和借来的20万元回到家乡,在离家不远的村流转了160亩地,悄悄地当起了农民。2014年他又在碾子湾村投资,流转了百余亩地发展蔬菜产业。

“气死人了!我花了这么多钱把你供出大学,盼着你到城里去干一番事业,现在倒好,你要回来当农民。”母亲被崔兴江的举动气得不轻。

父亲的反应更为激烈,他拿着扁担追着崔兴江满村跑,边跑边吼:“打死你这个不争气的崽子!早晓得你要当农民,还读那么多书干啥?”

“他们越说不能干,我就越要干出成绩,每当有家庭聚会,父母就会当着一大家人的面数落我。越是这样,我心里越是憋着一股劲,要干出个名堂来,所以我就用 ‘打不死的农民’来自嘲。”崔兴江向记者回忆道。

崔兴江准备大干一番,但从一腔热忱到一筹莫展,只经过了一个月,“土地拿到手了,但我却突然不知道该做什么了。”

崔兴江陷入了迷惘,每天和工人一起坐在田坎边,守着土地发呆。

这时一直黑着脸的父亲看不下去了,找来一家制种公司,并带来了培育种子的订单。崔兴江用自己的地帮助种子公司育种,一年3000元/亩,种子收获后再种蔬菜,这样才勉强渡过了难关。

然而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

自学成“土专家”

由于不懂农业技术,崔兴江只能硬着头皮自己上。创业第一年,蔬菜收获,但全是 “歪瓜裂枣”,毫无卖相,再加上没有做市场调研,崔兴江辛苦种植一年的蔬菜根本卖不脱。

第一年种地,他就亏了。

不懂农业技术怎么办?崔兴江开始自学——上网学,到种植户家里学,到别人的田间地头去盯着学。

上海青是很受市场青睐的蔬菜,要保证这个菜的卖相,就必须保证它的头子是青色的。这可是独门技术,没有现成的资料可学,诀窍全在种植户手中。为了学到这门技术,崔兴江找到成都郊区的一个种植大户。他守在这个大户的蔬菜大棚里,一蹲就是一个月。种植大户起初很排斥,经过几次劝离而不得后,大户也放弃了,全当没看见这个人一样。崔兴江就这样,跟着这个大户,边走边看边记录,硬是把这门技术的关键步骤学到了手。

听见哪里有好的蔬菜种植技术,他就会立即过去学。一开始别人都是很排斥的,因为这是人家吃饭的手艺,是不外传的,但崔兴江带着诚意和笑脸,“赖”在人家门口,最终打动了他们。因为这份坚持和执着,他的种菜技能不断提高。

说起自学种菜技术,崔兴江还谈到这样一个插曲。

崔兴江在网上看到一个蔬菜种植教程,但要6000元,崔兴江刚好在那个时候遇到瓶颈,需要这个教程,于是他麻起胆子,花了6000元钱把这个教程买了下来。自己一有空就去学习,还真学以致用,提高了种植技能。

“在网上买种菜技术,真是想不到!”崔兴江花钱买种菜技术的故事很快在当地流传开来,当地电视台还专门上门采访。

完全依靠自学,在创业5年后,崔兴江已经熟练掌握了各类蔬菜的种植技术,成为了一名农业“土专家”。

搞农业,除了要掌握种植技术,更重要的还要掌握市场信息,建立自己的营销渠道。崔兴江的办法就是挨个市场跑,他和表弟开着小汽车,从成都出发,一路往西北直达阿拉山口,将沿路的各大农贸市场考察了一番,并广交朋友,经此一圈,他建立了属于自家的营销网络。

立新镇每天要销售120吨蔬菜,蔬菜的年产值达到9600万元,崔兴江也成为了镇上的蔬菜产业协会会长。

娶了个厂长媳妇

2012年经人介绍,崔兴江认识了在沿海地区上班的邻村姑娘刘晓凤,彼时刘晓凤已是一家服装厂的厂长,管理着上千人。第一次相亲,刘晓凤问崔兴江是做什么工作的,崔兴江回答:“农民。”

“起初听中间人介绍时,对这农民确实没有太多印象,不去城里发展却守在农村务农,觉得这样的人不合潮流,肯定能力也不行。”冬日的碾子湾村寒风逼人,在一栋农家小院,刘晓凤一边忙着规整农具,一边向记者回忆着他们的爱情故事。

“别人在城里开小轿车,我在村里开三轮车,天天逛田坎!”说起当前的生活,刘晓凤就忍不住自嘲。“和他见了一面之后,觉得这个人还不错,有文化,有胆识,有思想,关键还有干劲。”刘晓凤告诉记者,第一次见面时,崔兴江已经流转了100多亩地,事业刚刚起步。他一个劲儿地谈自己的事业和理想,让她对这个执着的青年农民有了好感,缘分也在那一天注定。

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刘晓凤和崔兴江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刘晓凤放弃了外面的事业,跟着崔兴江来到农村创业。

这个曾经时尚靓丽、事业有成的女厂长天天和崔兴江泡在农村,皮肤被晒得黝黑,但却没有一点怨言,反而享受着这份幸福。

“好好的俊俏媳妇,放着大城市的好日子不过,跟着你当农民,日晒雨淋,天天住农村,像个啥哦?”妈妈心疼媳妇,气不过儿子放弃工作回乡当农民,三天两头只要看着崔兴江就要数落一番。

“我们在城里买了房,但为了照顾农业生产,我们在村上租了一个农家小院。现在乡村繁荣了,镇上也有了电影院,有时我们想看电影了就开车到十几公里外的镇上。大部分的夜生活都在农村,夏天在院子里支起凉床,抬头就能看到星星。冬天,晚上就在院里点起篝火,喝酒聊天其乐融融。”刘晓凤告诉记者,尽管生活条件比城里要艰苦,但两个人在一起就是最大的幸福,如今她已渐渐适应了乡村的生活。

乡村致富带头人

“碾子湾村最初没有一个规模种植大户,崔兴江的到来带动了全村蔬菜种植。如今村上家家户户都种植了蔬菜,还有的将土地流转给了业主,村民自己到业主处务工,全村人均年收入轻松达到了2万元。”立新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崔兴江的行为不仅影响了碾子湾村,还带动了全镇的蔬菜产业,他不仅带来了技术更带来了市场。随着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立新镇的菜农们渐渐有了蔬菜定价权。

在立新镇,以前卖菜是菜贩说多少钱一斤,村民就按多少钱一斤来卖,中间商吃了一大笔差价。现在不同了,村民有了定价权,菜贩子要想大规模收购蔬菜,就必须按照市场行情来。

如今崔兴江成立了蔬菜专合社,带动了100余户村民发展,年销售额达到了700万元。崔兴江本人也荣获了 “感动梓州十大先锋”、县五一劳动奖章、优秀共产党员、“十佳返乡创业达人”等荣誉。

“妻子跟着自己在农村,没有享受到优渥的生活条件;儿子也跟着在农村上学,眼界和视野与城里的同龄孩子形成了差距。”反思自己的返乡创业,崔兴江唯一感到遗憾的是对不住自己的老婆和儿子。

5岁的儿子懂事,而且以父亲是一个新时代的农民而自豪。今年崔兴江被评为先进,县上奖励了一台冰箱,可把儿子高兴坏了,走到哪里,儿子都会手舞足蹈地说:“县上给我家奖励了一台这么大的冰箱,我爸爸真棒。”

虽然现在崔兴江一年可以赚50余万元,经济收入已经远远超过了在城里上班的同龄人,但父母对他的职业依然心存芥蒂。

“在农村里,尤其是在老一辈人中,传统思想还是很重,大家会觉得人往高处走,离开农村扎根城市才是一个理想的发展。希望我们这一代能彻底改变这种观念。”崔兴江告诉记者,农业看起来简单,实际上非常复杂,它的不可控因素太多,如果大家要返乡搞农业,建议做好心理准备,做好技术储备,做好市场调研,不要贪大求全。

新闻推荐

记者提前试跑绵西高速 绵阳到南充车辆通行时间缩短至1小时

绵阳到南充有直达高速了!昨日,成都晚报记者提前到即将通车试运营的绵阳至西充高速公路(以下简称绵西高速)试跑。记者在现场了...

三台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三台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