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村到城市一个家庭时代变迁的微观样本

绵阳晚报 2018-12-29 10:50 大字

退休后吴成惠爱上了摄影

上世纪90年代末,吴成惠与女儿在老家麦冬地里合影。

(图片由吴成惠提供)

上世纪80年代,放映员吴成惠(前)唯一一张工作照。(图片由吴成惠提供)

在一张泛黄的老照片上,吴成惠与同事一起,每人推着一辆自行车,载着幻灯机及放映设备,沿着涪江边一条小路走向渡口,准备搭乘渡船到对面农村放电影……这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吴成惠唯一一张放映工作照。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三十多年过去了,如今退休赋闲在家的吴成惠已经定居绵阳,住进了宽敞明亮的临江观景房。他赞叹道:“国家实行改革开放至今,短短40年时间,不仅让国家变得强盛起来,而且让广大老百姓的生活从困窘迈入到富裕,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多彩,这样的变化是以前都不敢想的。”

■记者王勇文/图

A文化事业日益繁荣从单一看电影到多元化选择

乡镇电影放映员是我国自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活跃在农村文化阵地、普及农村电影放映、传播农业科普知识的一支生力军。吴成惠的老家原在三台县刘营镇新建村,1978年国家吹响改革开放的号角。这一年,他从区供销社调到了放映队,与同事一起,负责刘营、安宁等乡镇14个村的放映工作。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物资仍然匮乏,文化活动单一,看电影成了广大农村老百姓最为期盼的一件事。在他的记忆中,那时的放映员非常受农民欢迎。虽然走乡串村很辛苦,但是当看到方圆十多里的村民,提前几个小时赶到放映点占位置,那种人山人海的场面比过年还要热闹,他就觉得这个工作很有意义。正式放映前,先是播放十多分钟时间的由他自己做的幻灯片,内容大多是宣传国家方针政策、农业发展、防火防盗等知识,并以快板形式配合宣传。吴成惠笑着说:“每到一个村,村里就会炒一盘花生米、炖点猪肉,另外还准备点红苕酒,放映员边吃边放映。”

每次放映大概持续两三个小时,散场时已经一片漆黑,村民就会点燃火把,照亮回家的路。“田野中到处都是星星点点的火光,那种壮观的场面,一直都记忆犹新。”他接着说:“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农村电影市场逐渐开始走向衰落,这主要因为国家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力度越来越大,直接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日趋活跃,特别是一些国外品牌电视机逐渐进入了百姓家,看电影已经不再是一件稀罕事。尤其是随着文化事业体制改革,各种民间文艺演出团体纷纷走向乡村,许多中外优秀文学作品及期刊杂志也为人们提供了十分丰富的精神食粮,文化娱乐更加多样化,可选择性越来越多。”

他回忆,从下乡放电影到老百姓花五分钱或1角钱买票进入县城电影院看电影,从《海岗》《杜鹃山》《暴风骤雨》等影片到后来的《霍元甲》《陈真》等武打片,再到引进国外电影如《流浪者》、日本的《追捕》等,这个变化过程体现了国家政策转变,带来了文化事业逐步繁荣,广大老百姓在物质和文化层面上正一点点摆脱贫困,从单一看电影进入到文化产品的多元化选择,并且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人们可享受到的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也越来越多。

农村电影从人挤人的兴盛时期到逐步衰落,在经过了二十年左右的沉寂期后,农村电影再一次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不论是农村还是城市,数字流动电影院已经悄然走进了偏僻乡村、城市街道。比如三台县部分乡镇还活跃着一支公益放映队,在绵阳城区由政府部门通过向社会购买服务的方式,由志愿者参与的数字流动影院也在小区、街道进行巡回放映。这种方式的出现,主要原因是农村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增多,留在家中的多是一些老人、孩子和妇女,流动影院为这部分留守村民带去了文化产品和种植养殖、家庭用气用电等知识。从胶片电影到数字电影,以往是追着撵着看电影,现在是坐在家门口等电影。坝坝电影成为了富裕起来的村民和城市居民眼中的一件新鲜事。这样一个变化过程,背后折射的恰恰是国家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广大农村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

B住房条件逐步改善从泥砖青瓦房搬到临江观景房

如今退休赋闲在家的吴成惠成了自由人,不仅住进了宽敞明亮大居室,而且经常带着数码相机跟朋友一起外出摄影创作。“改革开放前后的那几年,最初晚上点着煤油灯写了几年的广播稿,其中有一篇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采用。”他说:“当农村电影市场衰落以后,又调换了其他工作岗位,心里一直都想着能有个属于自己的像样的房子住。”

他回忆说,年轻时家里7口人住三间小青瓦房,其中一间还是堂屋。1982年结婚时,迫不得已他开始自己动手挨着老屋盖了一间房。以往农村因为贫穷,建房材料十分简陋。据他讲,将秸秆放在泥巴里,经过反复的翻、踩,然后铲进模具里,拿掉模具,最后形成一块泥砖。用来建房的小青瓦是用粘性比较好的黄土,反复踩压,最后形成的韧性跟面团差不多,然后做成条,再一截截切断,最后请人搬到瓦窑里烧。两个多月的时间,一间婚房才算建成。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刘营镇开始允许私人建房,临街的两楼一底的造价在15000元左右,但是因为工资低,吴成惠建房的愿望只好作罢。“仅仅过了两三年时间,就已经3万多元了,这就更建不起了。”吴成惠说:“直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借着集资建房的机会,用省吃俭用攒下的几万多块钱才买了一套,算是有了属于自己的私有财产,心里踏实多了。”2009年,想到以后的退休生活,吴成惠在御营坝按揭了一套商品房。但是随着最近这些年绵阳城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和越来越完善的城区设施,吴成惠与爱人对生活的品质要求也高了起来。“总觉得以前的住房小,户型也不满意,环境也嘈杂,就想着换一套。”他说:“由于房源多,选来选去,最后看中了毗邻南河体育中心的某小区。然后就卖掉了以前的房子,买了现在这套住房。”

吴成惠的母亲已经93岁高龄,面对飞速发展的城市建设,老人还不能完全适应高楼大厦的起居生活。几次想接母亲来绵阳居住养老,但都被母亲婉言拒绝。即便偶尔来一趟,也只是小住几天就要回农村老家。老人没有读过书,但是她却常常给儿女们念叨,农民种地不用再缴税,还有种粮补贴,自己有保险,医疗费还可以报销,还能领高龄补贴。吴成惠高兴地说:“母亲现在耳不聋眼不花,还能做针线活,她常常教育我们要做好人,懂得感恩。”

老人的话一直萦绕在儿女们心中。

新闻推荐

梓州看台

增加值增速居全市第一三台规上企业发展态势良好本报讯(蒋德乾马越)近年来,三台县围绕11331发展战略,高举工业强县大旗,扎实开...

三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三台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