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南大校媒悼念徐家福教授:80岁转行 拜师8位量子力学专家

南大青年 2018-01-17 12:26 大字

2018年1月16日,中国计算机软件学科奠基人,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徐家福先生,于家中辞世,享年94岁。

徐家福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机软件学专家。江苏南京人。1948年毕业于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1981年任南京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培养出中国第一位计算机软件学博士。徐家福先生生前曾任南京大学计算机软件研究所所长、南京大学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主要研究高级语言、新型程序设计与软件自动化。

代表性成果:

研制出中国第一个ALGOL系统、系统程序设计语言XCY、多种规约语言;

参加制定ALGOL、COBOL国家标准;

率先在中国研制出数据驱动计算机模型;

研制出兼顾函数式和逻辑式风格的核心语言KLND及相应的并行推理系统;

完成多个软件自动化系统;

获中国国家教委(现教育部)一等奖4次,电子部(现信息产业部)一等奖3次,2011年中国计算机学会终身成就奖。出版著作10部,发表论文160余篇。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1944年,徐家福先生考入国立中央大学理学院数学系,开始了四年的求学生活。1948年,徐家福毕业后留在数学系任助教,并参加了地下党外围组织。南京解放后,徐家福继续在更名后的南京大学任教。1953年,徐家福被升为讲师,此后,他的兴趣一直在计算数学上。

1957年,徐家福先生被公派到苏联留学。在苏联期间,他师从舒拉布拉教授学习。第一年,他在教授的指导下读数学方面的名著。第二年开始上机。第一代计算机只支持用机器语言编写程序。机器语言是一行行0-1位串,很容易搞错。徐家福先生深感手编程序的不方便,这促使他回国后致力于做程序自动化工作,“好使程序人员解脱低级语言程序设计的繁琐细节”。

1963年6月,上海华东计算研究所访问南京大学数学系,洽谈合作。其中一个项目便是徐家福先生主持的ALGOL研制工作。徐家福先生任研制组组长。“研制组成员通力协作,奋力攻关,夜以继日,每天工作十小时”。1965年,国内第一个ALGOL 60编译系统诞生。

1978年,国内首次计算机操作系统学术会议召开,徐家福先生作为“系统程序设计语言”专组的召集人,组织讨论。会后由他牵头设计模块式结构化系统程序设计语言XCY。他专程到北京,住在北京大学,与工作组成员研究讨论,每天工作十小时。XCY论文发表在世界计算机大会上,引起国内外同行关注,为国家赢得荣誉。

20世纪80年代初,他指导博士生在数据驱动机上实现函数式语言。1984年,徐家福教授又开始研究逻辑式语言。它们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

1985年,徐家福教授开始集中研究软件自动化,以便从根本上提高软件生产率和软件产品的质量,成果累累。

2004年,徐家福先生以80岁高龄转行研究量子计算,从量子力学读起,拜8位量子力学专家为师。他于2006年和2007年开发出两种量子程序设计语言。

徐家福先生严谨治学、孜孜不倦,以一腔热爱为计算机事业和南京大学计算机学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赤子之心

徐家福先生在国立中央大学读的是数学系,关于他的选择还有一段故事:“八一三”淞沪会战后,眼看南京要沦陷,徐家福一家迁到内地。后来,他在四川三台念了高中。

徐家福读高三的时候,江苏人在三台成立了同乡会。会员之中,年龄最长的一位是国立东北大学(当时因日军入侵而西迁到四川三台)的徐子明教授。

“老教授在三台江苏同乡会成立大会上说,国难当头,国家急需数理化人才,可是学习物理和化学,需要大量的实验设备,成本高,而国家的教育经费不够;学数学,只需要一套纸笔和一个聪明的头脑就可以,成本很低。”

这番话对于徐家福先生的影响是很大的。“我读中学时,喜欢国文、外语和数学,本来就想在这三门学科当中选择一种,听了老先生的话,我毫不犹豫选择学习数学。当时,国立中央大学正好西迁到重庆,当时号称国内最高大学,于是我就报考了国立中央大学理学院数学系。”

毕业后,他留校任教。1956年,国家制定了科学技术发展12年远景规划纲要,其中,计算机和导弹被列为两项紧急措施。既然要研究计算机,就得到国外“取经”,于是就选派了一批人去莫斯科大学深造。徐家福先生被派到莫斯科,留学苏联学成归来后,为中国软件事业奠定了基础。

1985年,日本一家软件公司邀请徐家福先生前去东京,讨论合作事宜。在东京一段时间后,那家公司的人带徐家福先生等人去福冈游览。中方四个人、日方两个人,一行人乘坐一辆面包车,由日方带路。到了郊外一处荒凉的地方,司机突然停下了车子。徐家福先生和同去的中国人下了车子,看到前面有座石碑,走在前面的两个人就往那边走。徐家福先生留心一看,石碑上面居然刻着“破元寇处”几个字。徐家福先生顿时火从中来,赶紧让前面的人止步返回。六个人乘车改去别的地方,路上他怒不吭声,对方知道诡计已被识破,也不出声。“我当时就觉得日本人心眼太多,如果我们去了石碑那里,他们一定会拍照,一旦拍了照,不知道他们又会加上什么说辞。幸好及时识破。”

徐家福先生长于乱世,受过国家积贫积弱的苦,他报效祖国的心感人且纯粹。

是严师更是榜样

徐老先生在培养学生的问题上有自己的看法。“一个好的学生应该有宽广的视野,全面的知识结构。作为我来说,则希望尽量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现在的教育环境,太过功利。有人就开玩笑说过,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要放在现在只能当副教授,因为她一生只发表了七篇文章。”他在面试研究生的时候甚至会问一些古典诗词的问题。

徐家福先生授课注重阐明背景,注意交代事情来龙去脉,使学生悟其源流,积极思考。他反复精心备课,在备课中往往自己提问、自己回答,即使讲过很多遍,也必认真对待,一丝不苟。课堂上他不断地提问,和同学共同探讨,教学相长。

他的对学生不可谓不严格,自1981年起,他先后招收博士研究生24名,而获学位毕业的只有16人。他的弟子如今均成了行业的骨干。

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新生入学流程中有一个固定项目,即邀请徐家福先生做一场关于计算机的启蒙报告。系里为老先生准备了椅子。但是老先生以九十多岁的高龄,坚持站着为新生讲述两个多小时的计算机科学发展史,全程不休息。他精神饱满,讲述过程中四处走动,和同学们亲切互动。他问同学们什么是计算,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技术。大屏幕上只有寥寥几个词,他的讲述却是抽丝剥茧、条理清晰。言语中透露的是对这门学问和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王国维做学问的三重境界是什么?”老先生总在报告上问学生这个问题。无论答对与否,他都会声音洪亮得用带着南京口音的普通话背一遍: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望尽天涯路,是老先生殷殷关切国家未来的姿态;为计算机事业,他孜孜不倦,刻苦钻研,终不悔;如今,老先生离开了我们,他留下对我们的期盼,或许我们在求真知报祖国的路上会跌跌撞撞,但蓦然回首,灯火阑珊处那位令人尊敬的先生一如记忆中那样,为我们做出最好的榜样。

(原题为《青白未消磨,同歌上九霄——记徐家福先生》)

新闻推荐

千人被困客运站 绵阳三台交警接力护送

本报讯(张霁、史力文特约记者黄志富)因大雾致30多辆客车被迫停运,旅客被困,绵阳、三台两地交警用警车开道,往返接力护送,将上千名旅客安全送到了目的地。2017年12月25日8时许,绵三路部分路段大雾弥漫,能...

三台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三台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