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全域行动 聚“双创”之势 ——绵阳市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综述(下)

绵阳日报 2017-12-07 07:34 大字

科技城大学创新园

科技城军民融合技术转移中心大数据中心

绵阳军民融合孵化器

这是一个逐梦的“创时代”:创业园、孵化器、创意工厂不断涌现,众创空间、创客基地等应运而生,怀揣创业梦想的创客遍布绵阳城乡。

在绵阳,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呈现裂变式增长态势,年均增长2000余家,总数超1万家,实现了“铺天盖地”。

在绵阳,真金白银,在向创新创业工作汇聚,真招实招,在为创新创业保驾护航,先后出台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涌泉计划”等系列政策,成为中国西部的“政策洼地”和“创新特区”。

在绵阳,全市掀起“双创”热潮,各县市区迸发出创新驱动下的勃勃生机,让绵阳“双创”逐步进入“深水区”,也让“双创”绵阳蜚声域外,递出了“创新之城、活力之城、希望之城”的城市名片。

□郭若雪邓雪琳

创新驱动

打通军民融合双向通道

日前,在绵阳龙兴科技有限公司厂房,工人正抓紧时间赶订单。“今年,我们的产值预计将突破一亿元。”公司销售总监王俊生自豪地介绍。公司凭借核心技术,民参军之路越走越宽,公司成功与10多家军工科研院所成为合作伙伴。

龙兴科技公司的异军突起,得益于游仙区得天独厚的军民融合发展环境。作为中国科技城的核心区,游仙辖区拥有各类科技人才8万余名,拥有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兵器装备集团自动化研究所、中国航发四川燃气涡轮研究院等一批军工科研院所,6个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4所高校,23个企业技术中心。在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游仙区响亮地提出了“军民融合兴区”发展战略,不断打破体制机制束缚,深挖身边军工科技“富矿”,争当军民融合“国家使命”的探路者,初步形成了“科研成果+创客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链条式的军民融合产业发展集群。

游仙区勇担使命,跑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加速度”,只是绵阳市加快培育培强科技“小巨人”,使其快速成长为参天大树的一个缩影。更大的机会,来自中国科技城的底蕴和未来的巨大空间。在绵阳,通过多年建设和发展,已经有一大批诸如长虹、九洲这样的大型企业,为“创客”们提供更多市场机遇。

社会各方为“创客”鼓与呼,创业创新“火种”迅速燃起燎原之势。多年来,绵阳市始终坚持把孵化器建设作为鼓励创新创业、容纳大众创业的主要承载平台,按照“政策支撑+目标管理”、“综合孵化+专业孵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等要求,促进各类孵化器多元发展。同时,先后出台《关于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决定》、《绵阳市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管理办法》等文件,从政策层面全力支持孵化器建设。截至目前,全市相继建成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科创区创业服务中心、西南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中物院技术转移中心、高新区生物医药孵化器等大型孵化器,为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和发展科技型企业提供了重要支撑。

经济加速

激发“双创”新力量

在绵阳科创区有这样一座孵化器,应时而生,因机而发。2015年5月,在我国创新创业激越的时代大潮中,中国科技城国际企业孵化器在绵阳科教创业园区建成投运。

“现在想来入驻的企业简直是越来越多,连电话都接不赢!”日前,笔者见绵阳科创区创业服务中心几部电话一直响个不停,接待人员连中午饭都没时间吃。数据表明,截至今年11月,科创区就新增各类科技型中小企业313家,相当于每天就有一家科技型企业在这里诞生。

“引得进是前提,能发展是关键!”也正是为了这个“关键”,据科创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瞄准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在着眼未来的发展中,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两个一号工程”:一方面着力抓好高新技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进与培育这个发展现代产业的“一号工程”,另一方面把电子商务和“互联网+”产业作为全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一号工程”,加快建设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创新,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唯精神所系,获此源源不断竞争力。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处,改革与创新,只争朝夕,见于方寸。而创新与发展交融,释放出绵阳这座城市的无限魅力。

近年来,绵阳市加强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有效整合各类孵化资源,实现创业项目、创业服务资源共享,搭建各类平台,大力扶持中小微创业企业做大做强,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让想创业者敢创业、能创业、创成业。

截至目前,全市建成运营各类孵化器58个,

其中国家级孵化器6个,国家级众创空间7个、国家级星创天地10个、省级孵化器12个,孵化器面积达11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累计达3500家。各类创业主体在平台上得到给养,成为驱动绵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引擎。

政府搭台、市场唱戏,遵循市场化逻辑,在“双创”共享平台上,“资本”与“知本”碰撞,“口袋”与“脑袋”相遇,在绵阳诞生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改善民生

托起“草根创业”梦

“毕业了,去创业!”“老家机会也不少,回乡创业去!”“科研人员可以带着项目创办企业,我想试一试。”如今的绵州大地,创业创新之风如海浪翻涌,一浪高过一浪。

三台县前锋镇杨五沟村的梓州藤椒基地,但见枝繁叶茂的藤椒树形成低矮的绿色城墙,顺路延伸,藤椒产业西北带由此雏形初现。走进基地,空气中弥漫着淡淡椒香,饱满的藤椒果缀满枝头静待采摘。以前,对于普通的返乡农民工来说,想要规模种植藤椒几乎是奢望。建大棚、做基建、谋销路……艰难的创业“蜀道”往往让赤手空拳的普通的返乡农民工知难而退。然而,三台县梦马企业孵化器有限公司建立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后,这些“蜀道”渐渐变成了坦途。截至目前,园区入驻企业11家,入驻创客团队5个,成功孵化6家企业。

在绵阳,无论你是一名在校或刚毕业的大学生,还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工……只要你有一个创业梦,都有相应的政策和福利助你一臂之力。近年来,绵阳市不断建立完善“学业+创业”双导师培养制度,西南科技大学等14所在绵高校专门开设创业课程,260余名教授学者组成创业导师团队,持续开展导师门诊、跟踪辅导、公益培训等活动,对4.2万余名毕业生实行培训全覆盖。深入实施“青春创业大讲堂”“逐梦计划”等项目,持续举办“商界精英”“明日之星”“创业能人”培训班,扶持2700余名大学生就业创业。

不仅如此,绵阳市还积极帮助草根能人创新创业,深入落实《关于鼓励支持农民工和农民企业家返乡创业的实施意见》,大力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返乡创业人员回引工程、“乡土人才培养计划”,引导务工人员、农村青年创新创业。2015年以来,3300余名草根能人成功创业。

厚植沃土

逐梦绵阳“创时代”

“创·新时代”,激发“创·新力量”。随着绵阳“双创生态圈”的构建完善,日益优化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不断滋养着绵阳“双创”的沃土,在一片阳光雨露之下,这座城市创新创业已然气象万千。

创新离不开人才,绵阳市坚持引育并重,聚合“双创”发展力量。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创新创业最关键的要素,为了让智慧源泉充分涌流,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近年来,绵阳市引育并重、示范引领,聚合“双创”力量,为推动国家科技城发展积蓄强大后劲。落实《四川省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十六条政策》,支持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等科研院所,长虹、九洲等大型企业科技人员带技术带成果创业;每年省、市共同出资设立6000万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鼓励和支持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激发全社会创业热情。

创业需要资本,绵阳市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增强“双创”信心。为破解“双创”资金难题,绵阳市进行了一场渗透肌理的科技金融改革——通过改革财政资金传统“撒花椒面”的方式为“投、贷、贴”多元化政策,并支持银行开发“双创”金融产品,构成了“双创”多层次投融资服务体系,帮助解决缺资金难题。截至目前,绵阳市设立1亿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池,创新推出“央行科票通”“科创·税e贷”“高新技术企业贷”“军工资质贷”和“军工供应链贷”等近50种科技金融产品,5家科技金融合作机构累计为452户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放贷款37.59亿元,不断激发“双创”活力。

“双创”工作更需要政策扶持,绵阳市不断出政策,优化“双创”沃土。“双创”,从最初的“破冰”到如今成为主旋律,是由于绵阳市以优化“双创”沃土为使命,不断完善政策措施,持续改善“双创”环境,从而为创业创新提供便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绵阳市先后出台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涌泉计划”和《绵阳市专利权质押融资贷款贴息实施细则》《关于实施财政金融互动和支持企业直接融资财政政策的通知》……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为全市“双创”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全面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

站在“双创”的时代风口,科技城正以踏石留印的决心全力优化双创环境,以抓铁有痕的行动让“双创”走向深入,将一如既往在推进“双创”的进程中破浪前行。(图片由视觉绵阳提供)

新闻推荐

冲刺2000亿,我们在行动

今年以来,三台县推进园区大会战,实施工业招商大会战,全县工业保持健康快速发展态势。1-10月,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6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89户。全县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71.6亿元,增长21.6%;规模工业增...

三台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三台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