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党旗映红小康梦 ——三台党建引领脱贫攻坚纪实

绵阳日报 2017-09-19 08:05 大字

乐安镇断山村贫困户集中安置点

□本报记者李桥臻文/图

今年以来,三台县始终坚持“抓党建促脱贫、以脱贫强党建”,紧扣脱贫攻坚大局精准发力,注重在脱贫攻坚第一线选干部、配班子、建堡垒、育人才、强治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脱贫攻坚中的示范作用,有力引领、有效助推了全县脱贫攻坚工作。

A建强堡垒汇集发展力量

走进三台县芦溪镇五柏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栋栋漂亮的小洋楼,村里的文化广场、健身器材等一应俱全,藤椒、果蔬、乡村旅游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然而,几年前这个村子却是另一幅面貌,基础建设滞后、产业发展缓慢。

五柏村的变化,折射的是三台县近年来坚持党建与脱贫攻坚有机融合,通过“党员先锋管理”模式,切实处理好党组织、党员与群众关系的发展思路。

在五柏村村委会“党员先锋管理”积分情况公示栏里,全村80多位党员被分类别公示上墙。每个人的栏目里“基础得分、贡献加分、违规扣分、测评得分、季度得分”等情况一目了然。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五柏村村主任林志茂说出其中关系,“党员在带动,群众在监督,党员给干部打分,群众给党员打分,相互监督,同时,满意度低的党员也会自我加压,做不好工作都难。”

为了让村民过上好日子,村支“两委”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号召,组织党员、群众代表外出考察,加强村党员、群众政治训练和实用技能培训,提升推进脱贫攻坚的能力素质,通过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努力把党建成果转变为有形化成果。

同时,动员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主动承担产业发展风险,带头探索产业发展路子,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后,主动参与到产业发展的队伍中。

同时,村支“两委”实行“党员包户、干部包社、定点到人”制度,对有发展意图的村民帮助找门路、协调银行贷款;对有技术、有劳力的帮助找工作……

据统计,今年以来,三台县先后集中培训13次,分层次培训436场次,共计培训23.2万余人次;实施党员精准脱贫示范工程项目55个,支持引导贫困党员治穷家、拔穷根、当先锋。

B创新机制扶贫更要扶志

9月12日,记者在三台县光辉镇新河村看到,4.7公里的村道已拓宽硬化,8.3公里产业道已拓宽整治,9口山坪塘,2道石河堰也整治完毕;路旁的辣椒长势良好,村民们正忙着采摘,趁早运输到集市卖个好价钱;在村委会,“新河村首届农民手机摄影作品”被制作成展板供人欣赏,一张张图片呈现出脱贫攻坚的丰硕成果、村容村貌的可喜变化……

要勤劳、要孝养、要和睦、要精神、要热心——新河村推行的“五要评分法”,推动着越来越多的村民主动走上“脱贫路”。

光辉镇党委书记于军燕告诉记者,曾经一些群众认为戴上“贫困帽”就“冬暖夏凉”,越扶贫越想保贫。“要实现贫困群众可持续脱贫,党组织要发挥作用,为此我们决定从精神脱贫上寻找突破口。”

通过反复考虑和斟酌,2016年6月,针对精神脱贫的“五要评分法”出炉:扶贫责任单位、镇、村组和村民代表组成了18人考评组,根据贫困户“五要”方面的日常表现,每季度按每项20分得分进行打分,年终综合评选出“五要之星”。

等级高低不仅事关“面子”。考评结果与帮扶慰问金和扶贫项目资金等挂钩,总体分数在80分以上的贫困户才会被重点倾斜,充分体现差别度,奖勤罚懒。

这对贫困户触动很大。有贫困户主动把房前屋后清扫干净;有贫困户主动提出打扫村道;有贫困户主动要求加入合作社发展特色产业……

为了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光辉镇党委定期举行“思想政治大讲堂”,邀请县级有关部门到村讲解党的先进理论、有关方针政策,促进群众思想素质不断提高;开展“志愿服务行动”,促进秸秆综合利用,协助贫困户助农助耕,进行环境整治,日防夜服等行动,以示范性带动,努力形成基层党建与经济社会各项事业互促并进良好态势。

目前,新河村已有4户表现良好的贫困户申请到产业发展周转金3.5万元,5户主动开展住房风貌改造,5人获得农村公益性岗位。贫困户们也纷纷对照推出标准,列出自己的“减贫摘帽”时间表和具体办法。

C“党建+”模式增强造血功能

双乐乡王家堰村是2015年确定的省级贫困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3户、165人。

穷则思变。2015年,王家堰村支部引进了奕川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116名社员就地就业,优先安排贫困户在养殖区从事日常管理工作。2016年,在仅有部分养殖塘投产的情况下,出产泥鳅2.8万公斤、优质生态大米2.5万斤,实现产值80余万元。合作社收益在支付入股社员分红后,由合作社、未脱贫户、已脱贫户、村集体按照6:2:1:1的比例进行分配,已实现贫困户分红3.3万元,村集体分红1.27万元。

如何让全村的群众都加入到稻鳅生态养殖项目中来,早日致富,成为了摆在村支部一班人面前的难题。

今年,三台县委、县政府将双乐乡王家堰村列入了“三变改革”首批试点,村“两委”班子牢牢抓住这一契机,先后成立了王家堰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劳务股份合作社等股份合作社。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把群众组织起来,改善基础设施,发展产业,最终让农民增收,壮大村集体经济。

作为省级贫困村,王家堰村贫困户人数较多,发展能力弱,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是脱贫攻坚的关键。

针对全村贫困户的具体情况,该村科学制定种养殖业发展脱贫规划,通过积极争取帮扶企业资金支持,鼓励贫困户大力发展小家禽养殖。目前,预计年出栏土鸡达3810只、肉兔达240只,可实现产值5万余元。

目前,三台县已与41个龙头企业、89个专业合作社合作,采取“党组织+公司(专合社)+农户(贫困户)”等形式,开展政策传递、原材料供应等有偿服务,把有形无形劳动都变成有形资产。同时,将集体资源,通过租赁、承包等方式推向社会,把死资产变成活资产。预计到今年底,村实体性集体经济组织覆盖率达100%,集体经济经营收入“空壳村”将全面消除。

如今,在鲜红党旗的指引下,三台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正全情投入脱贫攻坚各项工作,用智慧、心血和汗水谱写了一曲“心系群众乐奉献,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铿锵劲歌。

新闻推荐

浅谈如何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近年来,关于高效课堂的议论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其实构建务实管用的高效课堂既是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大势所趋,也是当前教育新变化的形势所迫,更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三台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