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技巧

绵阳日报 2017-08-31 10:48 大字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课堂提问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精心设计好问题是有效地组织好课堂教学的前提,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且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为此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我注意从提问的方法和课堂提问有技巧性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提问的方法

直问法即对学生直接提问,这种方法往往用于概念的提问,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对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激问法可以鼓励学生进行积极思维,发展思维,提高学习能力。比较式提问法有利于启发学生通过分析对比,找出不同认知对象的结合点和不同点,对问题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并能强烈地感受到知识对象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联系式提问法多用于复习中,运用知识的迁移性,使学生不断地积累知识,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二、课堂提问的技巧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讲: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当前小学数学改革中也提出了“数学课堂提问应当围绕问题解决来组织”。因此,教师必须注重问题设计的技巧性,以便更好地组织好课堂提问。

(一)提问内容,要目的明确。设计提问必须要目的明确。教师应根据不同目标设计相应问题,安排好提问顺序。所提问题应该为课堂教学内容服务,每一次提问都应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对旧知识的回顾,有利于实现课堂教目标。那种漫无目的的盲目提问会让学生感到不着边际和无所适从,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二)提问内容要紧扣学生实际。教师提问应从当前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或学习状况出发,所提问题应是学生通过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推导、运算能够回答的问题,而不是超出学生实际水平的刁、难、怪题,使得学生无法回答,因为这样会让学生产生消极畏难情绪,这样的提问不利于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不能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既浪费时间,又达不到实际效果。

(三)、灵活性的提问。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要灵活应变。如,一位老师有这样一个教学例子:“街心花园中圆形花坛的周长是18.84米,花坛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因为老师不注意少写了圆形两个字,结果学生试做时,发现少了个条件,没说花坛是什么形状的呀,这时老师才发现刚才的粗心,怎么办?老师灵机一动,“现在,我看这样,不加“圆形”二字你将如何设计呢?周长还是18.84米,先设计图形再求面积。就因为有了老师这一灵活应变的问题,唤起了学生的好奇心,生成了课堂的亮点。这样由学生自己来解决的方式,不仅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益,而且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趣味性的提问。提问设计要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在思索答案时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教学。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玩,教学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实物内容联系起来。如果一堂课的提问都是平平淡淡,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必定消弱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就应注意到他的趣味性。课堂提问的内容新颖别致,富有情趣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学习。如:让学生想象一张白纸的厚度,告诉他们只有0.083毫米,三次对折后的厚度是0.083×2×2×2=0.664毫米,还不到1毫米。假如把一张很大白纸对折50次,那么它的厚度是多少?会不会比桌子高,会不会比教学楼还高?学生们则立刻活跃起来,争论激烈,当教师宣布结果:“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学生惊讶不已,迫不急待地想知道是如何列式计算的。这种形式的提问,就能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内容变得趣味横生,引起了学生学习兴趣,发动了学生思维之弦,激发了学生思考之情。

(五)、思考性的提问。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例:教“分数的意义”时,组织学生直观操作,将自己手上的12个圆平均分一分,把得到的一份举起来。(1)想一想,你得到的这一份,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有的学生举起1个,有的2个,有的3个,有的4个,有的6个)(2)为什么都是一份,有的同学举起的是一个,而有的是2个,3个,4个,6个呢?这是怎么回事,谁来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分的?……(3)同样的12个圆,都是平均分,都取了其中的一份,得到的圆的个数却不相同,所表示的分数也不一样,这是什么原因呢?在这堂课上,设计了一个个具有思考性的问题,在分与取的过程中学生对分数的意义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六)、课堂提问的逻辑性。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小学生思维的形式与规律。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问题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性,然后一环紧扣一环地设问,从而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如教“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可以这样设问:

①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已学过的什么图形?②拼成的图形的底是原来三角形的哪一条边?③拼成的图形的高是原来三角形的什么?④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图形面积的多少?⑤怎样来表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⑥为什么求三角形面积要用底乘以高再除以2?这样的提问既有逻辑性又有启发性,不仅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提问的方法多种多样,在运用的时候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年级灵活交替运用,教师要设计好提问形式,真正地发挥启发式提问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三台县下新乡中心小学校胡仁志)

新闻推荐

老汉被打伤 索赔精神损失为何被驳回 法院:不属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赔偿范围

年过七旬的母老汉被同村村民打成轻伤,刑事附带民事判决刑事部分生效后,母老汉上诉索赔残疾赔偿金、精神损失、误工等费用,但最终被法院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这是为什么呢?■罗丽王传涛刘显友特约记者...

三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三台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