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走新型健康养老产业发展之路———绵阳市养老与健康服务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解读

绵阳日报 2016-10-19 00:00 大字

绵阳市在部分小区进行“住宅适老化”改造试点 (本报记者 裴玉松 摄)

做好养老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近日,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绵阳市养老与健康服务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 《规划》),为绵阳市养老与健康服务业发展定下“路线图”。

养老概念不断革新,养老产业不断发展,如何应对养老问题?美好蓝图初绘就,让我们站在新的起点,扬帆启航。

□ 本报记者 李灵越

围绕7大领域谋篇布局

绵阳市养老服务起步早、发展快,健康服务业能力不断提升,体系日益健全。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全市有各类养老机构255个,养老床位3.5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31张。全市医疗卫生机构达4417个,每千人拥有病床数6.5张,医疗卫生资源和服务总量居全省第二。

如何更创新、更便利地服务老人,将医疗、养生和养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规划》的出台,无疑展示了绵阳市围绕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信息为辅助,覆盖城乡的多层次、多元化的养老服务体系。“我们根据绵阳市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及健康产业未来发展趋势,从实际出发,制定发展策略。”据市卫生计生委主任何承平介绍,《规划》将重点聚焦空间布局、加快发展养老服务、构建多元办医格局、促进医养融合发展、大力推进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切实加强健康管理与促进、发展壮大支撑产业等7大领域,作为未来五年绵阳市养老与健康服务业的发展指引。《规划》提出目标:到2020年,建设一批特色突出、优势显著的养老与健康服务业基地,培育发展一批技术领先、服务优质的骨干企业(机构)和知名品牌,成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到2020年,养老服务设施覆盖所有城市社区、90%以上的乡镇和60%以上的农村社区,养老床位4.6万张以上,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35-40张,社区体育设施覆盖率超过80%。

打造“一核两带”发展格局

如何结合绵阳现有特色,发展养老与健康服务业?

何承平介绍,根据绵阳市的集聚态势和地域特色,《规划》提出构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创新发展的“一核两带”发展格局,即核心发展区、北部特色发展示范带、南部融合发展示范带。

“‘一核两带\’勾画出绵阳市养老与健康服务业空间布局。”何承平表示,所谓“一核”,就是以绵阳主城区(涪城区、游仙区、安州区)为核心,推动全产业链发展和高端要素集聚,形成对全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两带”各有侧重。北部特色发展示范带主要包括江油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和平武县,要充分发挥特色旅游和民族文化资源,以夏秋季节性康养服务、民族医药资源、羌文化旅游资源等为发展重点,打造民族特色康养服务业发展带。南部融合发展示范带主要包括三台县、盐亭县和梓潼县,以特色养老健康服务为重点,发展多层次养老与健康服务业,提供基本养老服务,打造绵阳丘区县区域性养老与健康服务业基地。

“医养融合”开启养老新模式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近年来,绵阳市继续深化医改事业,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基本满足了不同老人的社会养老需求。

怎样使老年人活得更有朝气、更有力量、更有成果?《规划》不仅紧盯量,还狠抓质,瞄准产业发展重点方向。

“我们从市场准入、财税支持、平台建设等多方面着手,打造亲情化、人性化服务特色的养老服务平台。”何承平告诉记者,《规划》明确了养老与健康服务业重点项目42个,总投资达170亿元,其中省重点项目9个,覆盖养老、卫生、医养结合、康养旅游等范围,通过有效开发、整合、利用辖区内养老服务资源,强化绵阳市载体支撑,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进入养老服务领域,推动养老与健康服务业融合化、集聚化、社会化、信息化发展。

在医养融合方面,《规划》明确:在“促进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双向合作”方面,增加“支持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办日间照料中心,有效开发、整合、利用辖区内养老服务资源,提供居家养老服务”,促进医养深度融合。

此外,《规划》还在构建健康服务平台方面提出目标:计划到2017年,本市户籍居民实现绵州通居民健康卡全覆盖,实现全市范围内就医“一卡通”;计划到2020年,100%县级综合医院建成远程会诊系统,并实现与三级医院的互联互通。

新闻推荐

在板书设计中如何实现预设与生成

板书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能精炼地展示知识结构,有效地引领学生的思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传统课堂中的板书大多过分强调预设的内容,忽视课堂教学中生成的资源,从而造成...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