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一期的读书征文专版与您见面了在这里有仔猪大王回忆

四川农村日报 2016-02-24 00:07 大字

新一期的读书征文专版与您见面了。在这里,有“仔猪大王”回忆自己的成功之路;有懵懂农家娃讲述自己的心路变化……而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读书对自己人生的重要影响。

多看一本好书,就能多获取一分力量。本届农民读书征文活动将于2月29日结束。来吧,写下您的读书感悟,与更多人分享,一起在奔向全面小康的大道上携手前行!

农家书屋助她变成“仔猪大王”

泸州市纳溪区大渡口镇共和村农家女赵昌芬每年出栏仔猪达2000头,是一名“仔猪大王”。然而,熟悉赵昌芬的都说,赵昌芬能变身 “仔猪大王”,是村里农家书屋里那一本本科学养猪书籍成就了她。

5年前,多年养殖母猪的赵昌芬在村里的 “农家书屋”发现了一本《母猪科学饲养技术》的书籍。她把这本书带回去认真阅读,并按其方法指导自己饲养母猪,不仅母猪生长更加健康,所产仔猪头数也增加,生长更快速。赵昌芬尝到了甜头,这以后就开始认真钻研起母猪养殖的技术知识来。

“既然母猪养殖技术不难,我为啥不扩大养殖规模呢?”2011年3月,赵昌芬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投资100多万元租了2亩土地,建成了3000多平方米的标准化大型母猪养殖场,并从西安引进了108头母猪进行规模饲养,去年8月又投资20多万元新引进了107头新加坡系和美国系优质母猪,使母猪总量达到215头。

现在,靠着自己读书掌握的母猪养殖技术,赵昌芬的200多母猪不仅每年为她至少带来80万元的仔猪纯收入,2015年 她 卖 了 近2000头仔猪,更是实现了超100万元的纯利。“是读书学习成就了我今天 的 致 富 梦想。”赵昌芬说。

赵昌芬/口述郭霞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整理

名著警句敲醒不爱学习的娃

我是一个农家的孩子,家住威远县新场镇社区。因为父母做生意,家庭也算比较富有。为此我有些优越感,不仅看不起那些家境不怎么样的同学,还产生了“读书辛苦,考不起大学以后女承父业也能当老板”的想法。久而久之,我因为成绩不好、人缘差,成了“孤家寡人”。

2014年上学期,同学苏扬可能是出自同情,约我说:“走,同我一起去农家书屋看书吧。”她边说边拽,我也只好半推半就地跟了去。

进得书屋,里面的书还真是不少,不过我不知看啥书,只是来都来了,还是得敷衍一下,便拿起一本 《三国演义》读起来。没想到读着读着就入了迷。以前只听别人摆诸葛亮如何如何的聪明,读了《三国演义》以后,不仅知道了诸葛亮过人的智慧,还被他做人的信条、准则所感染。他的聪明全来源于读书,如果他不博览群书,他不可能有那么高的智慧。可他不仅不骄傲自满,还总是谦虚谨慎。他曾说“无虑者危”——在事情发生前,就要考虑到可能发生的不利情况,并且事前要准备好应对措施。没有应对措施,一旦事情发生,后果就不堪设想。

像我这样不学无术,以后会是啥样呢?要文化没文化,要知识没知识,要劳力没劳力,这不正是“无虑者危”吗?我越想越为自己担忧,慢慢地开始振作了起来,只要思想一开小差,就用书中的人物、故事来来告诫、提醒自己,逐渐把心思集中到了学习上。

慢慢的,我读书上了瘾,每到双休日和节假日都到农家书屋去。以前为我头痛的父母,现在都说我变了个人似的,成绩上升了,同学们也都说我“低调”了。

林月/口述特约通讯员唐兆权/整理

报里淘金记

今年47岁的潘传明出生在偏远的万源市石塘乡,从小就是一个报迷。上高中时,他就每周从仅有的几元生活费中节省出一点儿钱,留到年终订阅他喜爱的报刊。1990年上半年,潘传明通过招工考试当了一名工人。厂里有一个不大的阅览室,潘传明一下班就往那里跑,特别是周末,几乎整天都把自己 “泡”在阅览室。同年12月,潘传明又考干进入石塘乡政府工作。为了尽快熟悉工作,潘传明便把各类报刊作为自己深入学习的教材,每年订阅报刊的费用在1000元以上。

作为一名普通的乡镇公务员,潘传明的月工资几年前都不过几百元,巨资订报他怎能持之以恒?潘传明呵呵一笑,“书中自有黄金屋嘛!”原来他年年都能靠读报赚一把!

潘传明有个习惯,读书读报特别认真,几乎都是一字一句地看,平时特别留意报刊上的一些 “读者评刊”“知识竞赛”等活动。每年,他参加的这类活动至少都在10次以上。因为读书看报特别认真,参加这些活动几乎每次都能获得大奖!2000年,他参加由人民日报社主办的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科普知识竞赛活动,一举夺得一等奖,拿到了3000元奖金。他还经常写一些诗歌、散文投给一些报刊,每个月有不菲的稿费。这些,足够他一年的报刊费了。

其实,潘传明最大的荣誉和财富还在于他订阅报刊为当地农民群众架起了一座发家致富的 “金桥”,农民称他为 “财神爷”。作为一名农村基层干部,《农村百事通》《科技信息快报》等农村实用报刊是潘传明每年必订的。20年来,潘传明已为当地农民发布了5万多条致富信息和科技信息。

“订书看报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我也从中感受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潘传明高兴地说,他将珍藏自己订阅的所有报刊,今后在乡上办个免费图书阅览室,让更多的群众到报里淘金。

特约通讯员 王永明

书屋里找到“好帮手”

我今年36岁,是眉山市彭山区公义镇马林村人。28年前,一场车祸使我失去了右腿。只有一条腿的我,没有向命运屈服,我曾先后两次参加全国残运会和四川省残运会,从事过制衣、服装销售、小食店和旅游业等工作。

2014年,我回到彭山,在公义镇流转土地70亩,创办了以种植现代果蔬为主的“家庭农场”,分别种植雷竹、芦笋。

原来做的工作,基本上都是与种植无关。刚开始的时候,很多技术问题我都拿不准,吃了不少的亏。2015年年初,我订购回来的一批芦笋苗子,由于在栽种的间距和挖坑的深度上,没有把握好,许多苗子出现了 “假活”现象。结果等到夏天的时候,由于温度升高,种植的芦笋苗子一下就死了40%左右,损失了3万多元。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来到村里的农家书屋,发现了一本名叫《芦笋种植技术》的书,里面全是关于芦笋种植的相关技术知识,十分有用。这本书是由山东著名的芦笋种植专家刘保真老师写的,我看了这本书后,感觉还不过瘾,还亲自去山东向刘老师请教,学习了3天的芦笋种植技术,学到了不少真本事,今年我园区里种的芦笋就要见到效益,一年收入十几万元应该没有问题。

现在只要有空,我就会从农家书屋里借书出来学习,农家书屋成了我增收致富的“好帮手”。

李利红/口述特约通讯员温选鹏/整理

多学勤干书中真有黄金屋

我叫王开安,是三台县乐加乡广林村四组人,在我们当地也算一个小有名气的人。但要说一个农民,怎么才能在有限的土地上发家致富,那我最深的感受莫过于:多读书,通过多学勤干,走上致富路只是早晚的事。

说起我的创业经历,还要从2004年说起。那时,在乡农技站工作多年的我看准了农业发展的广阔市场,决定回乡创业。我先后承包和流转坡地,种植小麦、玉米、油菜等传统作物,并在三台县成立了农机专业合作社。靠传统的粮食种植增收难度大,怎么办?在不断的学习中,我又将发展的目光转向了经济林木和中药材种植。2013年,我流转山地600余亩种植核桃,并在核桃树下间种桔梗、白芷、板蓝根等中药材。

种植经济林果木是一项长期性投入。为了保证苗木成活并见到效益,我以书为师,将《核桃树栽种及管理》《果树的病虫害防治》及统防统治等科技书刊常备案头,一有空就拿来研读。通过边学边干,2013年,仅林间种植一项,我收入就在10万元以上。

2014年,我从书中看到林下生态养殖的好处,又先后购买了万余元的鸡、兔苗进行放养。林下放养后,每年除草施药费用就能节省10万多元;从书上得知毛叶山桐子产量高,生长快,一次栽种,终身受益,2015年,我又种植了500亩毛叶山桐,再过三四年,也将会收到实效。虽然我的创业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但是书中学到的一样样技术,成为我在农业发展道路上坚定走下去的信心。截至目前,我共流转土地1200余亩,已有核桃挂果400多亩。

古人说 “书中自有黄金屋”,这句话对于我们搞农业的人来说再真实不过了,对我更是如此。朋友们,让我们拿起书本来,在书中寻找属于自己的致富之路吧。

王开安/口述刘玉明 特约通讯员

赵晓兰/整理

新闻推荐

找准增收项目 脱贫致富不是梦

赵红秀(中)和村干部在了解魔芋生长情况。脱贫攻坚第一书记回头看编者按今年,四川省已明确105万贫困人口脱贫,2350个贫困村退出、5个贫困县摘帽等一系列的***措施,让四川省贫困村、贫困户逐步走上...

三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三台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