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联盟村的蜕变之路

广安日报 2015-07-13 04:55 大字

□前锋记者站 甘凤云 蒋雨 本报记者 胡青青

村“两委”给力了,村干部务实了,干群关系更密切了……前锋区前锋镇联盟村的转变至今仍被当地群众拍手称道。

这个曾因发展不足和信访矛盾集中的后进村,如何在短短一年时间就摘掉后进帽,变成全市的先进村?7月9日,记者走进这个村庄实地探寻答案。

问诊于民找准软弱涣散“病因”

联盟村坐落在前锋镇东南方,有800多名村民居住于此。“村‘两委\’主要领导组织能力不行,村务不透明,管理混乱”……当地村民曾这样评价村里的党组织。

2014年,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根据三升级三分类测评,联盟村被列为后进村名单。

“听到联盟村被定为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我的脸就像火烧一样。”现任村党支部书记陈连平回忆起当初开会测评时的情景,仍掩不住内心的惭愧。

群众的“差评”让村“两委”班子痛下决心:“民心就是镜子,必须从我们自己身上找原因。在哪里摔倒,就从哪里爬起来。”

找准症结,是进行整顿的前提。为此,前锋镇指派镇纪委副书记邓玉担任联盟村“第一书记”和村“两委”班子一起找“病因”。

经过入户走访、召开座谈会、民意调查等方式,群众意见最大的几个问题浮出水面——村“两委”班子群众意识淡薄,遇到问题各唱各的调;推动民生工程速度慢,修路、饮水等工程迟迟没有进展……

随即,联盟村“两委”班子开始用行动改变状况。开展理论学习,整顿账目,拟定乡规民约,落实村务公开制度、工作制度、学习制度,“服务群众无止境”的要求在村干部的心里鲜活起来。

缺水是联盟村大部分村民的心病。为了解决群众饮水难题,当地政府拨付了7万元专项资金帮助村里修建两个大水池。施工过程中,所有村干部放弃休息“泡”在工地,一有问题随时解决。不到一个月,两个水池修建完成,村里家家户户也接通了自来水管,村民饮水难题得到彻底解决。

接着,村“两委”干部又继续为修建便民公路、帮助村民办理各类事务忙开了。村干部务实、清正的作风逐渐得到了村民的认可。

修建新村让农村人过上城里生活

由于地质灾害的原因,2012年10月,联盟村开始修建避险搬迁房,新修建的楼房离前锋镇街道只有不到两公里的路程。2013年,随着前锋新区的成立,前锋镇更加兴旺,很多农民纷纷离开“大山”,搬到城里居住。

受此影响,联盟村原来一些不愿搬迁的村民开始向村里表达搬迁愿望。为最大限度地满足村民的住房要求,联盟村立即召开村民会议,重新确定分房方案,在原来的基础上,额外增加20多户搬迁名额。

“虽然新增了搬迁名额,但还是不能满足村民的住房需求。”联盟村3组村民唐显富说,为协调好两者之间矛盾,村“两委”成员带着村干部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确保新房合理分配到更加困难的村民手中。

“新村规划地址位于前锋火车站附近,由于铁路的阻隔,水电气的安装比其他地方要困难得多。”陈连平说,这将导致入户价格水涨船高,经初步核算,每户村民水电气入户要花上5000元左右。

“农村群众大多数都不富裕,过高的入户价格会让村民不能接受。”面对这一难题,该村干部多次向镇领导汇报,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联盟村新建房屋属于避险搬迁房,有些困难我们可以到市里争取相关部门支持;电缆不好安装、价格高,我们可以自己去买,请工人来安装;这家公司收的入户价格高些,我们可以去找找收费相对便宜的公司……经过几天的奔波协调,问题终于得到解决,最终村民水电气入户价格从5000元降至2000多元,赢得村民好评。

为让新村变得更好,联盟村村干部还积极向上争取项目支持,仅去年,就为村里争取到了100多万元的基础设施建设费用。如今,走进联盟新村聚集点,一座座洋楼映入眼帘,一排排树木绿意盎然;乒乓球台、单杠等各种健身器材配套齐全。“住在这里,跟城里没啥两样。”谈起现在的幸福生活,村民唐显富高兴得合不拢嘴。

新闻推荐

思民之所忧解民之所难

□官剑袁帅前锋记者站陈定军新区成立以来,前锋区政协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坚持以全区中心工作为重点,履政协职能,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谋创新之举,倾力服务大局,真情关注...

三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三台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