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绵阳为残疾人插上“隐形的翅膀”

四川日报 2015-05-09 10:31 大字

□本报记者 祖明远

“有了升降电梯,残疾人和老年人上天桥不再麻烦了。”5月10日上午,搭乘新加装的垂直升降电梯,两位推着轮椅的市民走上绵阳市花园小区门口的人行天桥。

作为第六届全国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主赛场,5月11日到17日,绵阳将迎来近6000名参赛人员。为方便他们出行,绵阳启动人行天桥“畅通”改造项目,对首批三座人行天桥加装8部升降电梯,同时对相关宾馆、车站、机场等公共设施进行无障碍改造……

在这些“看得到”的准备工作之外,最令参赛人员触动的,是这座城市对残疾人的关爱与包容:完备的康复体系、精准的就业创业指导和全社会参与的志愿服务热情。

经历过地震洗礼,绵阳人更懂得珍惜。如今,全社会都动员起来,共同帮助残疾人回归社会,甚至“飞得更高”。

身体康复与能力“重建”从未停止

“5·12”汶川特大地震深刻改变了绵阳的残疾人事业。据绵阳市残联副理事长马善英估算,地震导致绵阳新增持证残疾人2000多人,而未达到办理残疾证标准的伤残人数增加近万人。“第一要务是帮助他们康复。”马善英说。

与救援一样,救治康复也要抢“黄金时间”。救援工作开展到哪里,板房建的康复训练站就跟到哪里。震后两个月内,绵阳就在各救援点搭建了36个康复训练站。

2011年,绵阳将康复工作下沉到社区、村一级,请专家按片区进行回访。如今,全市已有15万名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训练与服务。

身体在康复,能力也要“重建”。“90后”北川女孩宋琴在地震中失去双腿。在相关部门帮助下,她和其他352名姐妹接受了羌绣培训。2014年,她们的羌绣作品《两岸同心,守望相助》被国台办作为礼物赠送给台湾同胞。同年,宋琴的单人羌绣作品“飞”到北京,向参加APEC峰会的21个成员经济体的高级代表展示。

精准帮扶对接资源与需求

经过4300多名调查员历时3个月的入户调查,3月底,绵阳又一次完成了对全市残疾人基本情况和需求的摸底。自2009年以来,类似的调查每年都要举行一次。“要将帮扶帮到‘点\’上,摸底调查必不可少。”绵阳市残联副理事长曾明波说。

根据“残疾人需要什么、残疾人能做什么、为残疾人做什么”的思路,绵阳启动“滴灌”帮扶,将有限的资源与需求精准对接。因患小儿麻痹症,三台县福顺镇金光五村村民杨秀兰无法正常行走。2013年,杨秀兰收到一份特别的礼物:一部轮椅以及连接院坝和进门的7米水泥道。

翻开绵阳残疾人台账,最突出的问题是如何帮助部分家庭脱贫,尤其是平武、北川山区的近7000户残疾人家庭,要确保在2020年同步实现小康,必须要想办法补上这块短板。绵阳实施“点对点”的帮扶,由当地县级干部牵头,带领一个部门定点联系一个村、一户残疾贫困户,既要解决生活难题,更要帮助发展产业,近年来每年培训人次近万次。

志愿服务内化为市民的自觉行为

4月30日,沈家坝东街社区助残志愿者服务站的4名志愿者走进社区残疾人谢东家上门服务。45岁的谢东在一次车祸中失去左腿,2013年7月,在社区助残志愿者服务站的帮助下,他接受了假肢安装手术。此后,只要拨个电话,志愿者们就上门提供服务。

2008年后,社会各界的爱心激活了绵阳人的志愿热情。如今绵阳已有118支志愿服务队、上万名志愿者,志愿服务已内化为绵阳市民的自觉行为,形成了常态机制。随着社会力量的涌入,关爱服务越来越多元,“死角”越来越少。

自闭症和发育迟缓儿童的最佳康复期是3-6岁,但很长时间内,省内只有成都有相关的特殊幼儿园。2010年,何艾晋和妻子创办了绵阳第一家特殊幼儿园,最初的两年里,幼儿园一直在亏损运行。2013年,在相关部门协调下,北川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免费为何艾晋提供1300平方米的场地和价值近200万元的康复设备使用权,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如今,有100多名特殊儿童从该幼儿园毕业,其中30多名恢复较好的儿童已进入普通学校上学。

新闻推荐

免费午餐可口又营养

新学期,绵阳市平武、北川2.15万名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全享免费午餐——□本报记者邹俊川从今年秋季开学起,绵阳市平武、北川两个国家级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县的2.15万名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全部享受...

三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三台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