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实施农业现代化推进建设新农村

绵阳日报 2013-03-17 03:36 大字

核心提示

阳春三月,春光明媚,穿行在三台县争胜乡的田间地头,处处都能看到生机盎然、朝气蓬勃的喜人景象。一栋栋漂亮的小洋楼矗立在道路两旁,一条条平整洁净的水泥路直通农家院,生活充实的村民在田间地头忙碌,欢声笑语话着麦冬丰收后的喜悦。

这美丽景象的背后,是争胜乡以选准新农村建设工作亮点打造为切入点,整合坝地的木鱼、争胜、青皮三村资源,依托麦冬种植产业,加大对交通、水利、农房风貌、绿化、亮化等方面投入,整体连片推进的结果。

为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争胜乡利用资源优势,从实际出发,力图让每一位农民都能享受到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成果。

A

科技下乡

推进农业科学发展

“我家种了近3亩的麦冬,以前每亩麦冬的产量仅有400斤左右。”木鱼村47岁的村民李明芳告诉记者,近几年,争胜乡党委、政府尤为重视推动农业的科技化发展,专门请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来到基层,挨家挨户向村民传授麦冬科学种植技术。“麦冬田间管理需要注意啥,如何正确杀虫、正确施肥,他们都会第一时间告诉我们,还会亲自到田里查看、示范。如今,我们每亩麦冬的产量可以达到七八百斤!”说到这,李明芳心里的幸福感溢于言表:“年收入可以上万呢!我们一家人靠着科学种植麦冬,过上了好日子!”

争胜乡在稳定粮油生产的基础上,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做大做强涪城麦冬产业。2012年,当地麦冬种植面积突破2100亩。为了更好地让村民走上致富道路,争胜乡成立了专业合作社,以“胜源麦冬专业合作社”和“永旺生猪养殖合作社”为主导,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运用土地流转、规模种养殖、党员干部带头、大户带小户、小户带群众参与等方式,有效地解决了销路问题,提高了群众发展产业和增收致富的能力。“销路问题不再担心,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57岁的村民王仕刚自豪地说。

B

道路畅通

打造现代田园新村

“以往我们村根本看不到水泥路,一下雨,大家就得穿筒靴。”如今的双汇村,一条条直通农家院门口的水泥路像是镶嵌在青山绿水间的白玉带,不仅解决了村民的出行问题,更承载着大家的致富希望。“你看,现在我们住上了小洋楼,房前屋后果蔬飘香,日子过得美极了!”39岁的杨兴能对眼下的田园新村赞不绝口。

抓住新机遇,争胜乡加快道路提升改造。去年一年时间,争胜乡通过项目投入,硬化场镇街道160米、铺设污水管网1150米,特别是富民街桥梁的架设,既解决了场镇居民的出行,又大大促进场镇规模的扩展;通过“一事一议”,争胜村、木鱼村、青皮村三个坝地村穿心路、庭院路建设里程达6.5公里,群众投资投劳近260万元,争取财政奖补资金180万元;双汇村总投资178万元的村社道路已建成投入使用。目前,争胜乡已基本实现了“户户通水泥路”的目标。

C

民生为重

村民生活大变样

“自从来到争胜乡敬老院,我的生活就大变样了!”80岁的赖青珍老人告诉记者,以前她和老伴住在花庙村,无儿无女,无人依靠,老伴常年瘫痪在床,生活很困难。2012年年初,她和老伴被接到敬老院,生活上有了专门的护理员照顾,还能和敬老院的其他老人下棋、看电视,晚年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在争胜乡敬老院,记者看到,崭新的白墙灰瓦三排新楼整洁干净,公寓、食堂、活动中心、洗浴洗涤房、办公楼、院办种养殖基地设计科学,建设规范,设施现代,功能齐全,太阳能热水器、冰柜、冰箱、洗衣机、消毒柜等家电设备应有尽有,全院占地面积9亩,设计床位60张,目前已有30位老人入住。

近几年,争胜乡坚持富民与强乡相统一,强抓民生工程,打好改善民生攻坚战,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社会事业在协调共进中迈出新的步伐。

本栏撰稿 杜 强 记者 张迪然 图片由乡镇提供责 编 冯光全 编辑 肖楚凡 校对 袁利红

新闻推荐

抗旱技术送到农民家门口三台举办小麦抗旱减灾“一喷多促”现场会

本报讯“今年天干,麦子不仅黄叶子多,而且长得矮,麦穗也短。今天,县上把抗旱技术现场会开到我们家门口,不仅有专家来讲抗旱技术,还有技术人员直接到地里帮忙喷肥。”三台县建平镇银家湾村1社农户胡...

三台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三台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