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惠民政策落实到位 百姓生活越来越好

绵阳日报 2012-12-06 09:35 大字

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摘自《十八大报告》

孤儿学有所教

盼爱心人士常来看看

12月4日,在三台县芦溪镇中心小学五年级教室里,正在写语文作业的孤儿王兴对记者讲,他的老家在三台县观桥镇,“5·12”地震中,父母遇难。老师告诉记者,王兴从孤儿学校转到了这里,读书非常认真刻苦,学习成绩很好。王兴说:“每学期的资料费还是要原来的孤儿学校帮我们缴。假期,也只能回到孤儿学校生活,渴望多一些热心人常来孤儿学校,辅导我们学习、玩游戏,唱歌。”

芦溪镇初二学生张传进来自三台县老马乡农村,父亲早亡,母亲精神失常外出走失。他说:“我从孤儿学校转到镇初中读书后,十分珍惜这个机会,平时集中精力听课,按时完成作业,成绩还是靠前的。学校组织我们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很受鼓舞。我们现在穿衣服还是困难。放假回到孤儿学校,感觉有些无聊。希望能有心理医生来教我们如何缓解压力。”

罗军是三台县孤儿学校校长,也是三台县芦溪镇广化寺村党支部书记。他说,孤儿学校成立以来,所有开支都是三台大佛寺在支出,也有一些志愿者爱心人士、团体捐款捐物,但杯水车薪。2010年,通过芦溪镇党委、政府的多次协调,把35名户口不在本镇的孤儿学生,安排进芦溪镇中心小学和初中读书,全部减免了书本费、学费和生活费,享受着国家义务教育的优惠政策,但是,文具、衣服、假期几个月孤儿吃饭和假期活动,需社会各界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

务工者住有所居

希望房子能再宽些

每天早上8点钟,城区马家巷巷口一家约3平方米的修鞋店就开了门,年近六旬的修鞋匠杨师傅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杨师傅说:“我来绵阳已20年,看着这个城市一点点发展,我的日子也一天天好过了。”1991年,杨师傅从遂宁市射洪县农村来到绵阳,开始摆修鞋摊,这些年,他除了修鞋,还给鞋做保养。

2004年,杨师傅在马家巷购买了一套两室一厅约70平方米的楼房,把家人接到了绵阳。杨师傅说:“我修鞋是免税的,鞋店租金也便宜,我家能在绵阳城稳定下来,离不开国家对我们的关注和扶持。但是,我的两个儿子现在都已结婚,在绵阳打工,加上大孙子,一家七口人挤在近70平方米的屋里。我现在希望自己能够多挣点钱,帮儿子也能在绵阳购买房子,改善居住条件。”

残疾老人老有所养

希望好政策长长久久

“同生人世命有缘,小镇春秋共婵娟,难舍佳城(芦溪别称)山和水,留得淡墨作笑谈。”这是李洪惠作的一首诗。李洪惠是三台县芦溪镇中街社区一位残疾人,年过七旬,终身未娶,“三无”人员、低保户。

李洪惠年轻时曾当过三台县的乡镇教师。1962年被精减回家,生活困难,靠一点民政救济为生。2007年,李洪惠享受了低保,到如今,每月能拿到139元。他说:“虽然物价涨了,但无论是粮油肉菜、水电气煤,政府首先考虑的是怎样给我们这些困难群众补助。”今年,李洪惠和那些城乡年满60岁以上的居民一样被纳入社保,享受每人每月55元的基础养老金。当年春节,镇政府还给李洪惠送来300元的慰问金。“更关键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父母给我留下的老屋如今已处于闹市区,每年能收到约2万元的租金,让我生活不愁。”

这些年来,李洪惠爱上写文章,他先后完成了《芦溪镇志》、《古镇史话》、《家乡美》、《小镇龙门阵》和川剧剧本《王举人传奇》等5本书,共计50多万字,供人传阅。李洪惠还三次被评为县优秀党员,三次被选为镇人大代表……

李洪惠说,希望现在这样的好政策能长长久久,社会经济、生活能越来越活跃,让我们这些孤老能够安度晚年。

(谢忠华 本报记者 田明霞 实习生 钱双)

新闻推荐

三台籍企业家捐资支持家乡教育事业

本报讯12月7日,三台县灵兴小学锣鼓喧天,彩旗飘扬。三台籍李建、陈国路、赵德勇、李汛等23位企业老板和爱心人士齐聚一堂,为灵兴小学捐款20多万元,支持灵兴镇教育事业发展。“吃水不忘挖井人。看到家...

三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三台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