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80后“艄公”的快乐人生

绵阳日报 2012-11-30 04:02 大字

“王大爷,船要靠岸了,抓稳栏杆,莫慌到背背兜……”10月31日早上8点过,在三台县刘营镇见江寺渡口,31岁的渡工吕梦军驾着机动渡船一边准备靠岸,一边招呼船上的乘客注意安全。船停稳后,吕梦军走到船头,将船固定好,又等着下一趟乘客。

“从早上到现在已开了8趟船了,就是早上过河的人多一些,江两岸干活的、卖菜的都要赶早过河,要忙到九点,等人少了,才吃早饭。”为了不误清晨第一班群众过渡,吕梦军说:“秋冬天早上7点就摆早渡。每天早上6点半就要起床,洗漱后就匆匆往渡口走,到了船上,先打开机器,检查设备运转情况,一天的工作就这样开始了。”

见江寺渡口位于三台涪江北岸边,距离刘营镇约15公里,是刘营、安宁二个乡镇5个村3000余名村民出行时的必经之地,而渡口两岸的老马、花园、光辉等7个乡镇又是三台县麦冬的主要产地,每年3000余吨的麦冬都要经过见江寺渡口运到花园麦冬交易市场,“除了运麦冬,每年渡口有10余万人次过渡,忙的时侯,中午饭都是家里人送来在船上吃。”吕梦军说。

吕梦军今年31岁,1999年毕业于四川省机械技工学校,先后在成都、广东打工。去年9月,三台县海事处招考渡工,他从广东回到家乡,考取了内河船舶船员适任证书,在家乡见江寺渡口,接替当了15年渡工已年逾60岁的父亲,做了一名年轻的艄公。

绵阳地方海事局航务科科长乔定音说,以前老百姓叫的“艄公”,一般年龄都偏大,这是一份工作环境寂寞,待遇又不高的活儿,所以很多人都不愿意来。近年来,乡镇渡口旧船改造,全部改成了机动客运渡船,老渡工考驾船证照就较困难了,像吕梦军这样有机械知识的年轻技工能回家乡当渡工,很难得!目前全市乡镇渡口200余名机动客运船渡工中,吕梦军是唯一一名“80后”且有中专文凭的“艄公”。

吕梦军说:“我们一家三代都撑船,我也算子承父业,现在家乡发展快变化大,村里家家户户的房子都修漂亮了,村民的日子也越过越舒坦。每天为来来往往的村民撑船,保证他们安全出行也是一件快乐的事。在渡口上游200多米,马上要修一座水电站,几百施工人员也要渡河,那时就更忙了,这里的工作也就更需要我了。”

说这话时,吕梦军嘿嘿笑着,又载着一船客驶向了对岸。

(乔定音 本报记者 成和平 文/图)

新闻推荐

舞起西南精密机械制造“龙头”——记绵阳建诚电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李方成

编者按:作为我国唯一的科技城,绵阳国家科技城受到了越来越多科技人才的青睐,一批绵阳籍高新技术人才纷纷返乡创业,为科技城建设添砖加瓦。本报今日起推出专栏《情系家乡创新业共建国家科技城》,集中报...

三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三台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