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发展文化体育 丰富群众生活

绵阳日报 2012-07-29 04:28 大字

富了口袋还得“富脑袋”,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让人们提升了文化体育的需求。今年以来,绵阳市在十大民生工程中继续纳入文化体育工程,重点立足于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和健身需求,加大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该项工程已经启动一大批项目,包括3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业务专用设备配送;建设710个农家书屋;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建设全民健身路径22条等。近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些项目绝大多数已经完成,不少已经投入使用。不断完善的体育文化设施,让更多的市民能接受文化的浸润,享受体育锻炼带来的益处。

建设文化站

群众生活更精彩

7月25日傍晚,记者来到三台县新生镇综合文化站的大院,这里热闹非凡,伴随着音乐,来自镇上社区和附近村里的男女老少,在文化站老师的带领下,欢快地跳起现代舞。“文化站设备设施齐全,可以看报、打球、上网,一到晚上人气更是旺得很。”苏河村村民马昌平告诉记者,自从镇综合文化站建成并对外开放以来,他就爱来,特别是文化站前不久新添了设备后,他更是把大多数业余时间都消磨在这里。他说:“文化站里不仅可以打球、下棋,晚上还有老师免费教大家跳舞,锻炼了身体不说,还融洽了邻里关系。”“文化站是镇上人气最旺的地方,逢场天,群众常来查阅资料、借阅图书、看电影;只要天气好,社区和附近的群众每晚就会聚集在这里跳坝坝舞、锻炼身体。”新生镇综合文化站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市上通过民生工程,给站里配送了价值8万余元的设备。

由于综合文化站的设施和资源齐备,为乡镇居民开展各种培训、图书阅览等活动提供了便利。据了解,在三台县各乡镇,综合文化站在配合当地乡镇中心工作的同时,还通过举办科普知识讲座、文艺表演,送发科普资料、放电影等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建健身路径

市民健身更便捷

7月25日清晨6时许,迎着淡淡的朝霞,家住城区翠花街的杨女士一家三口,齐步跑到涪江河堤下的健身路径上,用那里的器械锻炼身体。“城市社区健身路径的不断完善,让更多市民能够更加便捷地健身。”杨女士和丈夫都是普通的上班族,平时很少有机会进专业的健身馆。“我们收入不高,上要赡养老人,下要抚育孩子,平时要上班,哪里有经济能力和精力去专业场馆健身?家里健身就只有两只哑铃。”杨女士坦言,涪江河堤下公共绿道上的健身器械品种很多,起、坐、卧、拉等动作都能做,身体的每个部位都能锻炼到,很受普通市民的欢迎。

记者在现场看到,品种多样的器械,引起了众多市民的兴趣,看那些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个个锻炼得满头大汗,却又嘻嘻哈哈,生活的平淡,在饶有兴趣的锻炼中,显得丰富多彩。

市教体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的民生工程还包括投资40余万元,建设22条全民健身路径。目前规划设计已完成,对场地进行了硬化,已经进入器材招标程序,预计在国庆左右就能完成器材安装。这些健身路径,将主要安装在城区的社区,如新庙社区、南塔社区等;县城的公共绿化带,如新北川体育中心,江油体育中心等;以及一些乡镇,如盐亭两河镇、梓潼石台乡、北川坝底乡等。

建农家书屋

村村百姓有书读

7月26日下午,记者来到涪城区龙门镇中脊村村委会,这里刚腾出了3间房屋作为农家书屋。粉刷一新的书屋内,摆放着上级文化部门配送的书架和座椅,几名工作人员正在摆放、整理配送的1500多册图书,还对每册书登记造册。村民们纷纷围过来看热闹,有的已经迫不及待地拿起散发出墨香的图书翻看起来。“以前我们都到邻村去看书,现在我们村也有了,农闲时正好读读书。”村民小李满意地笑着说。

涪城区文化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涪城区农家书屋建设还包括高新区和经开区,今年之前,已经建成154家农家书屋,今年又建成了15个,完全实现了村级农家书屋的全覆盖。而全市今年建成710家农家书屋后,也能实现全覆盖,让村村百姓都有书读。

(刘玉明本报记者孙兴伟文/图)

新闻推荐

富民兴镇谱新篇——三台县新鲁镇经济社会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刘鑫编者按:近几年来,特别是三年灾后重建以来,绵阳市各乡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为展示各乡镇政治、经济、社会、旅游、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成果,本网从今日起推出《...

三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三台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