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功斌本报记者邹俊川在三台县城北琴泉寺立着一座国家
□吴功斌 本报记者 邹俊川
在三台县城北琴泉寺,立着一座国家一级文物 《大元赵府君墓碑》,该碑是元代潼川(今三台县)籍显宦赵成庆为其父母所立神道碑。据《三台县志》记载,赵成庆官至御史中丞(正二品)。该碑碑文作者吴澄是元代著名文学家,碑首篆书和碑身隶书作者郭贯和吴炳都是元朝的大书法家。因该碑集元代三大名家作品于一身,因此更显弥足珍贵,1993年,被有关部门评为国家一级文物。
《大元赵府君墓碑》原存三台县涪江东岸石马湾村赵氏祖坟。后在迁移时,三台县文管所工作人员发现,县志记载的赵成庆墓前另一块《遗训碑》只剩碑座,碑身下落不明。
今年春节前几天,一位三台籍文化人士在赵氏祖坟侧面刘姓村民屋前的堡坎上,意外发现一块埋在地里、半隐半现的石碑。于是,他刨开表面泥土,只见碑上雕有精美的龙爪。他马上向三台县文管所反映了此事。县文管所工作人员到现场查看后,证实半埋在泥土里的墓碑就是寻找多年未果的《遗训碑》。
据刘姓村民介绍,大约20年前,他家在新建房屋时,从《大元赵府君墓碑》附近挖出这块碑,由于不知道其历史价值,便抬至房前砌堡坎,当时还挖出很多石人、石马等石雕,后来在修公路时都埋在地下了。
因石马湾村正在修村道,《遗训碑》无法运到县上,现由当地村民暂时保管。在当地村民家里记者看到,石碑两边各雕有3条高浮雕四爪盘龙,相互盘缠,气势不凡、雕刻精美、栩栩如生。县文管所文博馆员左启考证后认为,石碑的碑身宽度、厚度及背面所雕刻的龙身、龙爪跟一级文物《大元赵府君墓碑》几乎同出一辙。
根据出土地点及与先前发现的《大元赵府君墓碑》对比,并综合相关史料,左启认为,此碑应是已失踪多年的《遗训碑》上半部碑额,该遗存残碑宽1.4米、长70厘米、厚29厘米。由于年代久远,碑额文字残损不全。三台县文管所工作人员根据民国《三台县志》有关《遗训碑》碑文整理为:“现在福不可过用,过用则易尽;未来福不可不修,不修则无继”。“衣服,饮食,一切费用,皆现在福也;济物,利人,种种方便,皆未来福也……”
左启介绍,该碑碑文蕴含丰富哲理,应是赵成庆立于墓前训育后人之用。
链接
1992年8月,《大元赵府君墓碑》在石马湾村一户村民屋后被发现,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1994年2月迁入三台琴泉寺。2008年5月12日,该碑在地震中拦腰断裂。经申报,该碑与坐落在琴泉寺的另一块颜真卿小楷真迹《颜氏干禄字书碑》(国家一级文物)被国家列为灾后重建维修加固项目,并于2011年11月顺利通过竣工验收。
新闻推荐
及时回应最给力4月26日,四川发布《四川省住宅通信配套光纤入户工程技术规范》。规范中的“强制”二字,触动不少网友的敏感神经。网友“rogerslim”在四川日报网天府论坛发帖质疑:“此规定是否属...
三台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三台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