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着板凳“走”出灿烂人生
她没有双腿,只能靠小木凳行走。但即使如此,她依然用勤劳的双手和一颗自信、坚强的心,将抚养儿女、做农活、修建房屋、操持家务等事务料理得井井有条,凭着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撑着板凳“走”出了属于自己的灿烂人生。她就是三台县芦溪镇的敬老孝亲模范刘小会。
没有双腿 也要坚强“行走”
没有双腿,只能靠两只手分别操个小板凳实现“行走”。刘小会特殊的行走方式来源于一场车祸。
1973年的一天,正在村小上三年级的刘小会放学回家,走在正在修建的绵三公路旁,被一辆疾驶过来的客车撞倒在地,车轮从她的腿上碾了过去,年仅10岁的刘小会失去了双腿。
小小年纪,终日只能躺在床上,既不能同小伙伴玩,也不能上学读书,还要父母、哥哥姐姐天天照顾,刘小会终日以泪洗面。母亲王桂珍苦口婆心地开导她:“你虽然没有腿,妈再苦也要把你抚养成人。”母亲的这些话,温暖着刘小会的心。她告诉自己,如果学不会自立自强,就会成为父母、亲人的“包袱”和“累赘”,既然还有一双手,就要自己照顾自己。
一开始,刘小会用双手拖着身体爬行,有时爬得残肢血肉模糊,痛得钻心,但她坚持不懈,越爬越远。后来父母找了木匠师傅做了一对小板凳,从那以后,刘小会就练习用小板凳“走路”。一次次摔倒、一次次爬起,用坏了10多根小板凳,坚强的刘小会咬着牙挺了过来。经过漫长艰辛地练习,她终于“站”了起来,用板凳代替双腿行走,并学会了煮饭、洗衣、喂猪、放牛等,成为了父母的好帮手。
自强不息 构建美满家庭
几年过去了,刘小会出落成了大姑娘。先后有人上门提亲,但刘小会怕拖累别人,一直对婚姻没有抱太大希望。经过父母的再三开导,她才想通了。
1983年,经人介绍,三台县西平镇村民蒋开德走进了刘小会的生活。蒋开德被顽强能干的刘小会感动,对她产生了深深的敬意和爱意,心地善良,勤劳朴实的蒋开德也打动了刘小会的芳心。经过半年相处,他们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1985年6月,蒋开德和刘小会的爱情有了结晶,儿子蒋平出生,1987年,女儿蒋秀娟又加入这个幸福家庭。为了改善居住条件,提高生活质量,刘小会先后多次新修扩建了住房。1990年,靠丈夫外出打工,加上借款5000多元,刘小会一家在自家院里烧砖烧瓦,建起一座80平方米的小青瓦房。2001年,刘小会又筹集9000余元,把房子扩建成120平方米的砖混结构房屋。“人活着就是要活出尊严,不能靠别人的同情和施舍过日子,别人能做到的,我要做得更好。”刘小会说:“我虽然是个残疾人,有了家,就一定要把家建设得更好、更美。”春去秋来,风里雨里,酷暑寒冬,刘小会小小的身躯里蕴藏着无穷的能量,她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照料儿女、操持家务、忙活农活。村里人都说,这个女娃不容易,勤快,能吃苦,了不起。
勤劳能干 大步迈上致富路
为了让日子过得越来越好,房子扩建后,丈夫长期在外打工,刘小会就留守在家中。丈夫不放心她的身体,刘小会说:“虽然我有残疾,但我能吃苦,脑袋好用,家里的事你放心,咱们一起赚钱供孩子读书,还修房子欠下的债。”独自在家的日子,刘小会种了玉米、红苕、麦子等作物,起早贪黑,忙个不停,将农活做得漂漂亮亮,粮食年年增产,远近闻名。
2006年,刘小会和丈夫用积蓄加上贷款和当地政府资助的资金,新建起了一座一楼一底、样式新颖别致的欧式小洋楼,面积达到340平方米。
2008年的“5·12”特大地震中,刘小会家的房屋也受到损坏,墙体多处裂缝。但她没有坐等政府的资助,主动买来水泥沙石对房屋进行维修。而今,走过芦溪镇广华寺村四社,你能看到绵三公路边一幢别墅似的小洋楼,这所漂亮的“别墅”里的女主人正是刘小会。今年,她家被评为全市“文明家庭”。
如今,刘小会的儿女都已经各自成了家,并有了孩子。谈起自己的家,她高兴得合不拢嘴,“看着他们好,我打心眼里高兴,这些辛苦都没白费。现在我还能走路、能干活,一定要将日子越过越好,越过越红火。” (本报记者袁媛)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这是经过村民主理事会上门调解的结果,我就认可!去年,因为绵三路灾后加固维修,路况发生变化,三台县刘营镇映河村1社的刘伟与13社的文玉明各骑摩托在绵三路刘营段相向而行时发生碰撞,文玉明受伤住...
三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三台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