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田间解难题 扶持乡亲兴产业
□本报记者任露潇
“这块地的空地期必须保持3年,在这期间除了正常的消毒工作之外,不可以再栽种猕猴桃。”5月26日,平武县平通羌族乡驻村农技员李元兵早早就来到了该乡新民村的猕猴桃种植地里,指导村民如何进行科学栽种工作,防止病虫害。
2016年,李元兵来到新民村,担任驻村农技员。4年来,他走遍了该村的田间地头,为农作物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为村民发展产业,脱贫致富带头领路。
刚到新民村,李元兵对接下来的工作毫无头绪。为了尽快摸清该村的农业发展情况,他不停走村串户,一边了解情况,一边将各户实际情况详细记录下来。根据走访结果,进行分类指导,帮助村民增产增收。
极短的时间,李元兵掌握了全村情况。“新民村虽然紧邻平通羌族乡场镇,但地势起伏较大,土壤为沙土,土层薄、滤水性强,一般的农作物种植难度较大。”李元兵告诉记者,以前的新民村没有产业可言,尤其是在种植方面,几乎可以说是一片空白,找准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再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是根治“穷病”的重中之重。
如何打破新民村没有种植产业的“魔咒”,彻底改变新民村的种植现状?李元兵深知,产业项目选择是关键,必须引进适宜当地环境的农业品种。经过反复比较论证,新民村确定将猕猴桃作为该村的主导产业进行发展。而李元兵自然也就成为了该村猕猴桃产业的技术保障人。
“为给村民们答疑,第一时间解决他们产业发展上的问题,我把电话号码留给了每户有需要的村民,也加入了村里的微信群。”李元兵说,针对猕猴桃种植中遇到的问题,都要跟踪问效,确保彻底解决困难。
“今年如果长势较好的话,我家一亩地能够产出猕猴桃将近10000斤,总共能卖10多万元。”说起种植优质猕猴桃,村民刘健打开了话匣子,他告诉记者,“包括我在内的种植户按照李元兵的指导种植,能够实现猕猴桃3年挂果,4年盛产,届时亩产能够达到20000余斤,比传统种植玉米之类的农作物划算多了。”
“有啥不懂就问李老师,他把这里当自己的家。”不当扶贫过路人,李元兵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村民逢人就夸的这些话最暖心,浓缩了4年来李元兵驻村帮扶的点点滴滴。
记者了解到,除了猕猴桃产业,驻村期间,李元兵利用农技员的特长为新民村村民解决种养殖难题。全村从2017年开始生猪出栏基本稳定在2000头左右,在2015年的基础上翻了一番;全村发展芍药20余亩,养蜂200余箱。截至2020年1月,已累计在村里举办各类种养实用技术培训20期,现场解决技术难题100余个,驻村工作深得群众认可。
说到将来的打算,李元兵告诉记者:“接下来,我们要下功夫引进农村电商平台和农产品销售经纪人,把新民村生态绿色的农产品卖出去,帮助村民真正实现增收致富,这才是我这个驻村农技员的使命所在。”
新闻推荐
沈艳燕(左)指导游客体验羌绣。周茂洪摄□特约通讯员田明霞平武县的清漪江两岸是羌族聚居地,九环公路和清漪江交接地带的...
平武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平武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