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寨人家 让幸福生活有滋有味
沈艳燕(左)指导游客体验羌绣。 周茂洪 摄
□特约通讯员 田明霞
平武县的清漪江两岸是羌族聚居地,九环公路和清漪江交接地带的平通镇牛飞村走马羌寨,密密麻麻地建起了一大片羌家碉楼。牛飞村,正是国家民委命名的第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之一。汶川特大地震12周年前夕,笔者来到牛飞村,看到了这里的变化。
羌寨重建 铭记援建恩情
从绵阳市驱车约1小时,经过绵江公路驶入九环东线,汽车就从涪江冲积扇平原进入龙门山脉的崇山峻岭中。绕着涪江支流清漪江(平通河)边的公路往山里驶去时,一辆辆载重大货车接二连三地从身边驶过,显示着这里复工复产的忙碌。
进入平通镇地界已是中午,天空放晴。行不多远,横跨清漪江上的那座石桥映入眼帘,石桥后面则是羌族风貌的民房。桥头的羌式小碉楼,三面都有壁画,多是反映羌族人民劳动生活的场面。
跨过清漪江的那座桥,迎面是一座黑石高大碉楼,上刻“走马羌寨”4个大字。碉楼的前面是一截古树根,那里修建有一座方鼎状凉亭,护住古树根,上刻“根基”二字。走在牛飞村里,仿佛进入青石砌成的石头城——从石板地面到包裹房子外墙的青灰色石片,再到家家户户都悬挂的石雕羊头……所有的一切,都与石头有关。
漫步在羌寨里,一座五层石塔引人眼球,最底层的拱门上面还刻着4个字:“勿忘此恩”。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牛飞村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援建的灾后集中重建村,新建的建筑风貌以羌族特色为主。“吃水不忘挖井人”,牛飞村经过12年的重建和发展更加生机盎然,村民们十分感念河北人民的援建之情。
午后的牛飞村,笼罩在明媚的春色中。一辆装有活鸡的小货车驶进村头,随着“买土鸡”的吆喝声响起,不少羌族妇女停下手中的羌绣活,聚拢在车前选购。
不远处,身着鲜艳民族服饰的羌族妇女沈艳燕走过来,身后跟着一批身着羌族服饰的游客,大家要去采新茶。“采茶节已是走马羌寨的特色文化节目。今年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来采茶的游客很少。而往年此时,到走马羌寨体验的外地游客很多,采下的新茶很快就销售出去。”沈艳燕说。随着牛飞村大力发展旅游业,越来越多的外乡人来羌寨旅游,并加入到当地羌族群众的民俗活动中,有力地推动了羌寨的经济和产业发展。
文旅融合 日子越过越好
在牛飞村,最引人注目的文化产品当属羌绣。在绣楼里,有游客正在体验羌绣。牛飞村的羌绣是绵阳市的市级非遗保护项目,目前已建立了集羌族文化研究、羌绣传承与研习、羌族歌舞与民俗展示于一体的羌绣产业园。羌绣产业园制定了发展规划,依托平武县传承职业培训学校,现有专家、技术骨干、绣娘上千人,以“公司+基地+合作社+绣坊+绣娘”的机制运营,村民们希望能让羌绣插上翅膀,从羌寨飞进千家万户。
“我们是从地震中走出来的羌寨儿女,懂得感恩。我们拿起针线缝补创伤,把无疆大爱传承,用一针一线绣出美丽家园……”沈艳燕说。
年轻时,沈艳燕曾在绵阳工作,地震后返回家乡创业,将羌绣与文旅融合,带动当地绣娘做羌绣,产品获了不少大奖,声名远播。“我们希望将牛飞村打造成羌族文化活态传承的特色村寨,让羌绣走出四川、走向全国。”沈艳燕说。
继续往前走,笔者看见有村民正在山坡新建木楼,还有一些村民在村医室里聊天。爬过一段小坡,依山而建的木石羌寨掩映山林间,有游客在装饰着红色文化画的墙边拍照。村民任潮涌留着络腮胡,看起来颇为英武。他说:“我们这里文化底蕴深厚。几十年前,红军曾在走马岭驻扎过。几年前,我从豆叩乡来到这里流转山林,专门从事红色旅游及民俗文化参观接待。”
近年来,牛飞村以乡村旅游为突破口,羌文化传承为核心,农户自愿改建农家乐,将农家乐转型为乡村民宿,发展乡村旅游业,提供旅游接待、餐饮住宿,带动周边农户一起增收。村里还成立了乡村旅游合作社,吸纳有劳动能力的农户入社务工,带动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
新闻推荐
雪宝顶晓月(李贫摄)李白扬雄窦圌山开栏语:“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绵阳多水亦多山,山势挺拔葳蕤,各具风姿。千百年来,群山环伺着...
平武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平武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