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习俗
■王晓华
故乡的清明节颇有一番味道。
自从调离故乡的中心小学以后,我心里谨记“有儿有女清明前,无儿无女清明后”的习俗,抽时间在清明前亲自回乡上坟。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很多地方的寒食节逐渐式微,故乡的人也早已忘了寒食节,但是,上坟不准妄动烟火的习俗却保留了下来。在高村乡,清明节上坟不准燃放爆竹;不准烧香、点蜡、烧纸钱;不准放贡品。坟上、坟周围若有杂草,可以一一拔去。坟头若衰败,可以垒土或用石头砌砌,让它变得高高大大。人故去三年后,才可以在坟前立一块碑,雕刻上孝子孝孙的名字。花岗石碑的外形雕龙刻凤,很是气派,活着的后人脸上也有光。
一方一俗,在高村乡,清明前上坟时只需买上一挂挑钱儿,挑钱儿是用大张白纸剪成的,拦腰束一圈两三指宽的红纸,红纸上方的白纸高高地隆起,像个白灯笼。红纸下方的白纸隆起后略略收拢,再穗状般吊着。挑钱儿顶端的白线绑在一根长长的小木棍或细长的箭竹子顶端,将小木棍插在坟头即可。去上坟的人,一个坟头只需挂一个挑钱儿。上坟的子孙多,一个坟头便挂着无数个挑钱儿,白花花一片,在风中轻舞,显示家族人丁兴旺。
乡下的坟大多在半山腰的田间地头。清明上坟时,也是踏青好时节。清明前纷飞的细雨滋润着故乡漫山遍野的植物。几场春雨,大山里春光乍泄。所有衰败的植物睁开了好奇的眼睛,嫩绿的睫毛在春风里不停地眨巴着。活现了一副“清明绿,绿半山”的自然美景。嫩嫩的野枸杞芽、折耳根、荠菜、蒲公英、苦麻菜、广东苔、蕨苔……各种野菜洒满田野,长满山坡,遍布林间。一家老小可以随心所欲,年年采摘。去时装满挑钱儿的袋子,归来已是野菜满满。
我以为中国人都是这样过清明节的,结果我错了。“十里不同天”说的并不仅仅是自然景观,也包括人文风俗。一个清明节,我随同丈夫一大家子去平武县水晶镇踏青、上坟。看着他们从舅舅家里提着满满一篮子祭品,有米饭、刀头肉、白酒……一一摆放在坟前,再点上香,燃上红蜡,插在坟前。一边与先人唠嗑儿,一边将草纸、冥币火化。袅袅青烟中,将酒杯里的酒倒在坟前,把腊肉掐一点儿放在坟前。将坟头以及坟边的野草扯光。接着收拾祭品,装入篮子。家里的青年男丁走在最后,燃放火炮,噼噼啪啪的响声在山谷里回荡。接着,提上篮子,再去给另一个逝去的先人上坟。其阵势和我故乡过年时上坟一样隆重,完全忘记了寒食节。清明也动烟火?真是奇怪!清明前一周,水晶镇的山坳里随时可以听见鞭炮声,此起彼伏。
回家后,我在网上查阅了一番,才明白每年春分后十五日就是清明节。唐朝之后,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全国各地清明节的习俗更是丰富有趣,除了禁火、扫墓、踏青,还有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拔河、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前一天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清明节既有祭扫祖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
新闻推荐
本报讯(谭凯殷汝培记者任露潇文/图)日前,由中交二航局承建的九绵高速LJ22合同段首榀T梁架设完成,迎来了项目复工后首个重要节...
平武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平武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