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想起杨烧腊

绵阳晚报 2017-10-15 11:49 大字

赵建国(江油)

“烧腊”这个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找不到,《四川方言词典》里有:卤制的肉食。漫步在市区的大街小巷里,各种各样的烧腊店随处可见。这些烧腊店往往以店主的姓氏冠名,因此经常在眼前出现“张烧腊”、“李烧腊”、“韩烧腊”等招牌。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因物资极度匮乏,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这烧腊在吃食中可是“高级进口货”。那时,我家住在平武县龙安镇。镇上的几家国营餐馆经营品种不多,又没特色,在我记忆中没有留下太深的印象。至今难以忘记的是衙门口李家茶馆门前摆摊叫卖的“杨烧腊”。一旦回忆起在龙安镇的童年生活,杨烧腊案板上又黄又亮的大公鸡、猪头肉独特的香味、父女俩做买卖干净利索的身影,以及周围热闹的场景就会浮现在我的眼前……

那时龙安镇最热闹的地方是衙门口与武庙之间的东风路口。此处店铺林立,生意红火,李家茶馆人气最旺,从早到晚人声鼎沸。每当下午五点钟左右,茶馆门口便会出现父女两人。摆摊的掌盘还没支好,那烧腊的香味早已钻进茶馆每个角落,馋得人受不了。不一会儿,顾客们便将杨烧腊团团围住。“给我砍半边烧公鸡!”“我要半斤猪嘴!”“给我切两只猪耳朵!”“挤啥子嘛挤?我先来!”父女二人忙得不亦乐乎。只见杨烧腊一手拿起亮晃晃的快刀,一手抓住油浸浸肥噜噜的卤鸡或猪头肉,又是砍又是剁又是切,经女儿称秤、口算结账,最后用棕叶丝和草纸打包,不到两分钟,便将一顾客打发走。

如家里有远道而来的贵客,母亲就会对我说:“娃儿,快到杨烧腊那里买半只卤鸡,称半斤猪头肉回来,快去快回哦!”在平时,我都能快去快回,如遇上节假日,买烧腊的人太多,我就要等很长时间,有时甚至空手而归。

大概在1969年5月,我从插队落户的周家山回来,发现杨烧腊不知什么时候搬到我家隔壁。从此,我便有机会与他们一家人亲密接触。母亲对我说,很多人眼红杨烧腊生意好赚钱多,其实做这个买卖并不容易。食品公司每天只供应他家五个猪头,市管会只允许在农贸市场买十只大公鸡。猪头活鸡买到后,赶紧就要宰杀、煺毛、清洗、加工卤制,一家人从早忙到晚很辛苦。特别是冬天,为了用铁夹子拈掉猪头和鸡肉上的毛,保证烧腊的卫生,母女俩在南门外古城墙下的涪江边一蹲就是一两个小时,一双手被冰凉的江水冻得通红。当天卤制出来的烧腊还不能上市,必须在装有卤水的大缸里浸泡一夜,第二天拿出来再卤一遍,才能摆上掌盘与顾客见面。听母亲这么一说,我心想,要把一只只活鸡和新鲜的猪头肉变成又香又可口的烧腊真不容易……

有一次,母亲给我个搪瓷茶缸和一元钱,叫我到隔壁去买一斤卤油(用卤鸡和猪头肉的油下挂面可香了)。当杨烧腊给我找零钱时,我忍不住问他:“杨伯伯,你的烧腊又香又好吃,你是怎么卤制出来的?”他看了看我,微微一笑,神秘兮兮地说:“这是祖传秘方,我们一家人全靠这门手艺维持生活呢,我可不能告诉你。”

一晃,很多年过去。后来听我大妹说,杨烧腊的女儿早已远嫁省城,而老两口也先后去世。然而,他们一家人的音容笑貌和烧腊的色、香、味依然留在我的脑海中、味觉里,难以忘怀……

新闻推荐

别样过节 共享欢乐

①②③④儿童戏剧展嗨翻“粉丝”本报讯(记者彭雪文/图)国庆期间,2017绵阳首届国际儿童戏剧展暨童博会上,经典国际国内剧目及绵阳非遗项目令众多大小观众激动不已(如图1)。此次展览首次以嘉年华形式在...

平武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平武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