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58年前亲历平江公路通车

绵阳晚报 2017-08-20 07:33 大字

赵建国(江油)

千百年来,平武至江油的往返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走大河”,即从江油的武都沿着涪江的古栈道上行,被称为官道;另一条是“走小河”,即从江油武都到平武的平驿铺翻山经平通到豆叩寺,然后经李家坝到徐塘堡翻越2700米的药重山(又名陆重山)到平武龙安镇。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从平武县城“走大河”沿涪江下行到江油的旧路距离是135公里。从史书的地图看,其主要路段正是阴平古道最险要的一段,沿途不仅山高谷深、江水湍急,而且极难行走。人们从江油至平武徒步单程,一般要走4天,往返8天,如遇雨季,涪江涨洪水,人们只好在南坝镇无奈地等待乘渡船过江。而平武县各种物资的进出,除了使用少量的骡马外,主要靠人力运输,一个来回得十一二天。

1958年夏天,我家四口人从三台县迁往平武县,本来想“走大河”到达平武县城,却在途中的南坝镇遭遇涪江涨大水不能过江,因此,被迫“走小河”翻山越岭到达平武县城。“小河”是茶马古道,道路崎岖,不仅要穿越深山峡谷的原始森林,还要翻越陆重山,因此走这条路的人很少。

交通和运输的困难,严重阻碍平武山区的经济发展,直接影响山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11万龙安山河人民盼星星盼月亮,日夜盼着党和政府尽快修筑一条宽阔的公路。然而,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贫穷落后的边远山区平武根本没有经济实力修筑一条长达100多公里的公路。

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从1956年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尽快修筑平江公路以改变平武山区贫穷落后的面貌已迫在眉睫。时任绵阳地委书记李林枝审时度势,立即召开专门会议研究部署,绵阳地委和专署及时采取果断措施,从人口大县三台调动民工两万多人,浩浩荡荡开进平武山区,于当年12月15日破土动工,从而拉开了修筑平江公路的序幕。从1958年的12月到1959年的6月,在平江公路沿途,成千上万的建设者挥动铁臂,使用钢钎、二锤、扁担、羊角锄、铁铲,劈山炸岩、填坑砌坎。

平江公路是平武山区有史以来第一大工程。筑路中,两万三台民工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拼命苦干,周边的江油、北川人民也积极支援,平武县虽然人口少,但还是从区乡抽调800多人积极配合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参与平江公路指挥和管理的各级领导干部以身作则,自觉投入到火热的工作中,并与筑路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及时解决矛盾,克服困难。由于当时我国正处于“三年困难时期”,人民生活十分困难,为了使筑路民工吃得饱干活有力气,尽快修通平江公路,地委专署在十几个县想方设法筹集粮食调运蔬菜和副食品,从而保证了施工的进度和质量。

1959年7月1日,平江公路顺利通车了。那是一个令人非常激动的时刻,当时我还是个7岁的小孩,和成千上万的平武人潮水般地涌到东门外城湾里古城墙的北山脚下。那天骄阳似火,我们顶着烈日从上午就开始朝着东皋湾的方向等啊盼,一直到下午三四点钟,站在山坡上的人突然大声呼喊起来:“来了!来了,车队来了!”不一会儿,只见从石牌坊(迎恩楼)后面一条尘土飞扬的长龙滚滚而来,很快,一辆军用吉普车前面戴着一朵大红花缓缓地出现在我们面前,后面紧跟着十多辆解放牌大卡车,顿时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欢呼声、口号声响成一片……

平江公路的正式通车,实现了山区人民千百年来的夙愿,为平武山区以后各项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最艰苦的“三年困难时期”,在没有任何机械设备的条件下,仅仅依靠两万多民工的力量和智慧,只用了半年时间,就在深山峡谷修通一条长达118公里的公路,在今天看来,不能不说是个奇迹。58年过去,平江公路早已融入九环黄金旅游线的大动脉之中,还将融入绵(阳)九(寨沟)高速公路。回顾平江公路通车后平武山区的巨大变化,山区人民不会忘记修筑平江公路的所有建设者,更不会忘记为了这条幸福路的建成而献出宝贵生命的人……

新闻推荐

抿抿甜!平武600吨高山红萝卜等你尝鲜村民盼客商援手

基地务工的村民将红萝卜打包外运本报讯(记者裴玉松文/图)丰收的8月,可平武县大印镇窝托子村的王润军和巩胜却高兴不起来。他们合伙经营的蓝莓和车厘子基地套种了300余亩超600吨的高山红萝卜出现了“...

平武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平武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