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从“采”到“种”念活药材产业经

绵阳日报 2016-09-22 00:00 大字

民族村村民查看药材长势

□ 代学清 本报记者 陈荣 文/图

从单一的上山采药、靠天吃饭,到发展中高端药材种植、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平武木座藏族乡民族村在“采”与“种”的一字之变中尝到了甜头。

近日,记者在民族村采访时了解到,该村村民逐渐改变了过去僵化的传统观念,变采药为种药,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把山上长的“宝贝”搬到了自家房前屋后,大力发展猪苓、重楼等中高端药材种植,闯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径。

民族村原有1100多亩承包地,目前已经全部退耕还林。现在,当地藏族群众的收入除了政策性补偿外,就是外出打工收入。针对村民收入不高而且不稳定、部分村民没有脱贫的状况,村“两委”经过多次论证和到外地考察后,决定大力发展中高端药材种植。

王贵富是民族村最早种重楼的,他的成功让当地藏族群众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现在,他在村里不但是种植大户,而且手把手教当地藏族群众学种重楼。

娄格家里的承包地都退耕还林了,房前屋后的一点自留地往年都种些蔬菜,村里号召大家种植重楼、猪苓等中药材以后,他从山上挖来种子,在后院种了起来。记者在他家后院看到,今年的重楼长势不错,娄格的脸上洋溢着即将丰收的喜悦。娄格说,村干部不仅带头种,还帮助村民一起来种,大家种植药材的积极性很高。

民族村党支部书记银珠修告诉记者,以前,当地村民都是直接上山挖药材卖,村里决定发展中高端药材种植之初,很多村民拿不定主意,有的村民觉得还是上山去挖,卖点现钱比较实惠。为了转变村民这种观念,村党支部动员党员干部带头做示范。在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下,加之中药材的市场前景看好,参与药材种植的村民越来越多了。截至目前,全村已发展中高端药材68.7亩,投入资金130余万元。

针对贫困户缺乏种植药材经验的难题,木座藏族乡组织农技员到贫困户家中,“一对一”地教他们种植。下一步,村“两委”将按照“公司+专合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实现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为村民带来持续稳定的收入,进而彻底摘掉穷帽子,过上更好的日子。

新闻推荐

人文复旦商旅徒步活动走进平武

本报讯(安轩记者陈荣)近日,参加“人文复旦商旅徒步活动”的40余名复旦大学EMBA师生走进平武,进行了一次感悟平武浓郁古老历史人文,与自然亲密接触、净化心灵的绿色旅程。有“深山宫殿”之称的明代古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